第一阶段|杨少斌:纵深800米
杨少斌:煤矿计划
展期:2006年9月2日至10月15日
地点:北京长征空间(前称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
在2004年底至2006年9月的两年零九个月时间里,艺术家杨少斌与长征队伍共同深入中国河北的唐山各大小煤矿体验矿工生活,最终完成了与长征计划的合作项目“纵深800米”。
出生于60年代的艺术家杨少斌对煤矿生活具有很深刻的记忆, 他自幼生长在唐山的开滦煤矿矿区,父母也来自煤矿家庭,20岁时他从艺术学校毕业又回到矿山当过煤矿警察。
60、7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不管从艺术家生存境遇抑或是作品表现内容形式,主要是以集体主义形态为主,艺术资源的分配统一集中于各个集体,社会生活与艺术生活形成密切关系,比如煤矿就有专门的煤矿展览,每个煤矿有艺术创作小组。而后,作为对更早时期社会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一种反叛姿态,89后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前卫的旗帜下一边倒地强调个体的回归,形成了个人自由主义宣泄滥觞局面。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中国正在进行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实践以及过去年代的集体主义历史经验在冷战结束后的当今,无疑对世界意识形态格局具有启示和共构意义。
作为一位重要的当代艺术家,杨少斌的创作一直贯穿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情怀、对社会格局在不断更改、变替中出现的矛盾现象以艺术家宏观的社会道义责任进行判断和转述。在当下艺术家、作品、社会大众之间相互剥离为普遍现象下,个人价值和旧生产方式的关系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其实若隐若现,回视曾经有过的社会、生产、大众生存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对当下的市场主义社会集体意识既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也是一个艺术家和社会所共同需要勇气面对的课题。
显然,在这里要考量或解决的并是一个艺术家个体或某种创作题材问题,也不单纯是艺术创作论问题,其引申的意义是对当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所有链接项的辩证思考。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和经历为切入点,翻检中国与西方、革命记忆与历史记忆、工业文明与农业社会之间的关系,煤矿,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接合点,重新牵引出的不只是个人在当今的生活境遇,更重要的是清理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集体理念的社会实际存活方位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群体分界与变异的现场。
(出自原展览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