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
第一阶段|调研和策展意图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08年-2009年
地点:越南、柬埔寨、老挝
第二阶段|驻地教育论坛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09年7月
地点:北京
第三阶段|行走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10年6月12日-7月3日
地点:越南、柬埔寨、老挝、中国
第四阶段|排演&剧场
胡志明小道
2010年9月4日 – 11月4日,长征空间,北京
2010年10月23日 – 2011年2月28日 上海美术馆,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上海
参与的策展人、艺术家、哲学家十三条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10
作者:参与”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的策展人、艺术家和哲学家
参与者与大事记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06年至2010年
参与者与大事记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06年至2010年
参与者
小道行走者
思想家、艺术家
张颂仁(b. 1951)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创办人,国际艺术批评家委员会(AICA)香港分会创办人。自1990年代以来,张颂仁长期从事当代艺术策展工作。张颂仁坚信当代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责任和命运,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何种方式对世界做出回馈。
陈韵(b. 1981)陈韵于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6年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起,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任职,后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先后任职教育部和展览部。2010年3月起回沪参与此项西天计划。
陈界仁(b.1960)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台湾台北。80年代台湾戒严时期,他曾经以游击式的行为艺术干扰和挑衅当时的政治体制。陈界仁的创作关注边缘区域处于充满“断裂”与“不连续”的历史与社会处境。
Brian Doan(b. 1968)Brian Doan是生活工作于洛杉矶的艺术家,以摄影创作为主,毕业于美国麻省艺术大学。越战后他举家搬往美国。越战和迁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身份、家族情感因素等等使他身上所携带的“战后记忆”特别强烈,因此可以说“胡志明小道”对于有着非常特殊的意味。
高士明(b. 1976)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和当代艺术策展。2002开始“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和地缘政治”的研究并出版有专著。2004年参与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策划,2008年协同策划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向后殖民说再见”。高士明也是2010年上海双年展的执行策展人。
刘韡(b.1972)刘韡的创作媒介包括绘画、影像、装置、素描及雕塑,他是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卢杰(b. 1964)长征计划总策划。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哥德史密斯学院的策展专业。2002年发起“长征计划——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随后在北京798艺术区创立北京长征空间。他策划的项目还包括2006年“长征计划——延川县剪纸大普查”、2007-2009年 “长征计划——延川剪纸艺术教育项目”以及2008-2010年的“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项目。
陆兴华(b. 1964)陆兴华,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国哲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兴趣是法国激进政治哲学,一直向汉语学术界介绍德里达、巴迪欧、朗西埃的激进政治理论。其写作兼及艺术、政治和哲学三方面。他的著作《哲学当务之急》(2009年)深入阐发了激进法国政治思想对于正在到来的中国新政治的启发意义。他目前正在写作一 本讨论巴迪欧、齐泽克和阿甘本的激进政治理论立场的书。
阮如辉(b.1971)艺术家、诗人、策展人。他在2009年的“长征教育——胡志明小 道”论坛里创造了一个新词 “lobale”,这是“local”(本地)和“global”(全球)的一种结合。这个词指的是一种杂合体同时存在于“本地”和“全球”。基于这个概念,阮如辉想将“胡志明小道”看做一个象征,一种打破之前既定的交流模式的新的沟通途径。阮如辉是胡志明小道项目在越南的重要联络人之一。
汪建伟(b.1958)汪建伟的创作跨媒体、跨学科。他把一个个体置于历史环境、日常经验中,横向纵向地去研究个体和它周围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
王家浩(b.1975)王家浩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创作,常进行与艺术跨界的合作实践。他认为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各种职业共同运作的系统——这一系统越趋向于成熟,它内部的关联也就越严密——同时也是由拥有不同知识与经验的主体交汇而成的,差异逐步加剧的集合体。他感兴趣于此两者的共存时,必然在特定的个体内部形成的那种潜在界线。
吴山专(b.1960)吴山专把自己界定为“罪犯”、“中间人”、“观光者”与“劳动力”,从而他所创造的,也就不是既定的艺术作品,而是“吴的物”(Wu’s Things)。20多年来,吴山专用伪字、物权、单性、 二手水、观光者信息、完美的括号、鸟先于和平……这一切“无用的真理”编织起他的个体意识系统,对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经验系统构成了一种深刻的批判。
黎越(b. 1976)就读于南加大学的博士,进行与美国种族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同时,他也是以金边高棉研究中心为基地进行实地研究的重要学者,领域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历史创伤相关的记忆出发,延展到对越南文化,进而扩展到亚裔文化的研究,并从视觉文化(涵盖艺术、大众媒体、电影)的角度,再来考察对人类学、民族或种族文化的研究,其中,又对艾滋病这个人群相关的文化研究有所深入。
徐震(b.1977)身份涉及面广:集艺术家、策展人、空间艺术总监、艺术网站创始人、画廊股东于一身。他不认同自己属于“点子”型艺术家,不喜欢重复的艺术形式,乐于挑战技术和观念。2009年,徐震个人在作品属性中消失,代之以“没顶公司”的企业方式出现:“没顶公司”以购买和重组他人智慧,二次提炼出炉,或是下订单、出作品,最终用“MadeIn”的品牌输出为产业模式,以企业实体运作来 “生产”大量制造满足展览、购买需求的当代艺术作品,这对建立的个人所有权基础之上当代艺术的创作模式、收藏消费系统以及作者权等问题开始了全面挑战和标准刷新。
张慧(b.1967)张慧的实践领域包括绘画、装置、现场戏剧以及行为表演,常常以绘画、文本、装置多种方式一齐呈现,将可读性和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暗藏其中,同时又反思人们认识现实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力求拓展现实事件及其图像背后的结构。
长征工作团队
毕周轶(b. 1976)越南胡志明市San Art机构企划发展部艺术总监;同时她也是胡志明市与日内瓦共同设立的私人收藏越南当代艺术的Post Vi-Dai机构的总策划人。此前毕周轶担任长征计划国际项目总监,她亦是“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项目的重要成员(2007-2009)。她为这个项目贡献了出色的才智。
董钧(b. 1982)生活、工作于西安,以摄影和纪录片创作为主。负责本次21天活动的全程摄像纪录的工作。
翁桢琪(b.1981)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本科毕业,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 化研究中心硕士在读。翁桢琪关注的方向是艺术与政治哲学。21天的行走中,翁桢琪将实施拍摄方案《胡志明小道的21天》,同时协助董钧完成本次行走的全程拍摄纪录工作。
罗文宏(b. 1986)就读于人民大学的人类学研究生。把艺术社团作为一种人类学现象作为关注课题。
杜可柯(b. 1983)此行作为《艺术界》杂志社的记者,并担任这21天行走过程中的英文中文翻译。
张欣(b. 1983)负责长征空间国际项目的张欣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她全程参与了2009年“长征教育第一期——胡志明小道”,担任小道项目的国际委员。
宋轶(b. 1983)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宋轶现任长征空间的助理策展人。协同负责“长征计划——延川中小学剪纸教育”项目及最近的“长征计划——根茎论坛”项目。
江弋舟(b. 1984)任职为长征空间总监助理的江弋舟是本次21天行程中的行政总协调人。
许婷婷(b. 1982)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任长征空间的助理策展人。曾协同负责“长征计划——延川中小学剪纸教育”项目,目前主要负责胡志明小道项目的管理和与三国之间的联络工作。21天期间,以远程行政的方式参与负责在胡志明小道的信息传播和三国的联络跟进。
长征教育第一期——胡志明小道
驻地参与者
Erin Gleeson
Di Tuong Linh
Francesca Sonora
Kim Jung Won
Nguyen Nhu Huy
Nguyen Quang Vinh
Rattana Vandy
翁桢琪
王洋
Viet Le
叶楠 叶斯
讲师
邱志杰
陈劭雄
冯梦波
梁硕
高士明
汪建伟
董钧
肖雄
邢丹文
感谢以下支持个人和机构的帮助:
机构
Bophana 视听中心
DIA/PROJECTS
河内歌德学院
河内美术学院
Himiko 咖啡屋
胡志明市美术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老挝社科院
Meta House
New Space 艺术基金会
Nha San House
Reyum 艺术与文化研究所
Sa Sa 画廊
上海双年展办公室
越南社科院
Yxine 越南艺术家小组
个人
Nguyen Xuan Thang
Nora Taylor
姚嘉善
Pham Huy Thong
Pham Toan
Phoebe Scott
Ravuth Heng
Richard Streitmatter-Tran
Seckon Leang
沈林
沈天舒
Sim Sitho
舒可文
Sophie Hughes
大事记
名称变化
2008年5月,项目的策划案初稿及框架结构形成。在原有项目概念架构的基础上,历史上胡志明小道在越南的名称“长山山路”被引入项目英文官方名称,暂定为“Ho Chi Minh Trail Project: Moving the Long Mountain Range(胡志明小道计划——穿行在长山地区)”。
2008年10月,项目英文名称由原来的:胡志明小道计划——穿行在长山地区,命名为: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长山山路)。
2010年3月,项目的英文名称去掉胡志明小道的越南命名,由“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长山山路)”,更改为: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并重新设计了项目Logo:将位于南北越分界线的胡志明小道地图换成中、英、越、老、柬关于胡志明小道的五种语言命名。其中,柬埔寨语针对胡志明小道的官方命名缺失,现有名称为生造词。
时间线
2006年,长征计划对胡志明小道的研究开始。 建立起一个由参与者搜集的研究档案、记忆、和相关话题所组成的名为《无知者的知道》的数据库。
2007年10月,长征确立了国际行走的下一个方向,胡志明小道项目进入下一个行动纲领。
2008年1月,胡志明小道进入实质的工作状态,工作组初步形成。开始拟定项目策划案。
2008年5月,项目的策划案初稿及框架结构成形。
2008年7月,针对项目的开展计划和三国在地者的意愿调研,项目工作组重点访问越南胡志明市与河内的文化领袖人物圈,项目的基本框架和顾问团形成。
2008年9月,项目工作组在胡志明市和河内与项目顾问及当地艺术家群体深入探讨“胡志明小道”项目的问题和方向。同时,会见了胡志明市艺术院校的校方领导,建立初步交流意向。
2008年底,长征提出新的命题《长征教育》,该计划与《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项目联合展开国际范围内对胡志明小道的讨论。
2009年4月,项目工作组访问越南。
2009年7月,《长征教育第一期:胡志明小道》为期一个月的驻地创作活动开展。
2009年底,《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开始一些关键转向。例如:对原来一直存在项目顾问团的质疑,项目方向等等。
2009年底,初步提出《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行走”计划,并开始行走路线的调研。同时开始和三国在地机构和个人的密集联络。
2010年3月,《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行走”路线确定。邀请参与者名单初步拟定。
2010年3月,项目名称经过几次的变化确认为:Long March Project––Ho Chi Minh Trail。
2010年5月,密集的“行走”行政准备,从签证到机票,从金边到和河内的访问地点最后敲定。
2010年6月7日,胡志明小道第二纵队(陆上行军:徐震、张慧、宋轶、罗文宏)代表徐震从上海火车站出发去南宁。
2010年6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上海双年展及胡志明小道开拔新闻发布会。
2010年6月12日,《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第一纵队(卢杰、高士明、汪建伟、陆兴华、刘韡、王家浩、董钧、翁桢琪、杜可柯、张欣、江弋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当天午夜到达柬埔寨金边。
2010年6月13日,第二纵队和第一纵队在金边汇合。进行第一次早餐会议,此后成为传统。集体参观柬越友谊纪念碑、柬埔寨独立纪念碑后,胡志明小道队伍和金边的Sa Sa艺术中心举办交流活动。
2010年6月14日,参观红色高棉监狱博物馆后,胡志明小道队伍前往Bophana视听材料中心开展了西安艺术家董钧和柬埔寨艺术家Leang Seckon的对话。
2010年6月15日,参观了钟屋杀人场后,队伍和金边的NGO代表、艺术家、群众在Meta House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2010年6月16日,胡志明小道队伍与柬埔寨Reyum艺术中心负责人Ly Daravuth对话。
2010年6月18日,胡志明小道队伍在胡志明艺术大学与该校代表会面,参观统一宫和DIA/PROJECTS。
2010年6月19日,胡志明小道队伍在胡志明市HIMIKO CAFÉ与越南本地艺术家群体对话。
2010年6月21日,胡志明小道队伍在顺化New Space Gallery和本地艺术家群体对话。
2010年6月22日,胡志明小道队伍参观南北越停战区后开始向西进入老挝境内的丹沙湾。
2010年6月24日,胡志明小道徒步行走正式开始。行走足足5个多小时,25公里。
2010年6月26日,胡志明小道队伍代表拜访老挝社科院,参观集体参观凯山纪念馆。
2010年6月29日,胡志明小道队伍参观胡志明纪念陵和胡志明小道博物馆。
2010年6月30日,胡志明小道队伍派出代表拜访越南社科院,晚上在河内歌德学院举办讲座。
2010年7月1日,胡志明小道队伍拜访河内传奇人物Vu Dan Tan的故居, 而后在Tran Luong的住处与河内艺术家联欢。
2010年7月2日,告别越南艺术家,胡志明小道队伍下午到达中越边境的友谊关。
2010年7月3日,胡志明小道队伍在南宁火车站分成三队人马各奔三个方向(上海、北京、西安)。
2010年7月5日,胡志明小道队伍在长征食堂举办新闻发布会,同时邀请美国学者Steven Lee举办《怒吼吧!中国!》讲座。
2010年9月4日,《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作为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的第一幕在长征空间开幕。
2010年10月23日,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在上海美术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