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里外外——中国当代艺术展

地点 :里昂当代美术馆

展期:2004年6月8日至2004年8月15日

 

长征策展

2004年1月28日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 卢杰、费大为和里昂当代美术馆长Thierry Raspail 在长征空间开会,详细讨论了长征的结构和每个作品,得出结论:长征的意义重大在于其长远的建设性和实施过程展开的工作方式中呈现出的当代艺术的生态和语境,艺术家的理想与浪漫前提下身体力行的行而有效的方法论的建立。 在里昻的展览应该强调长征过程的现场感和运动感,尽量真实再现。

具体方式是以方案/工作通信/财务与行政文件、档案资料/访谈记录和艺术家的草图/手稿/整个活动过程拍摄的图片/录像纪录片等形成一个背景,前景部分为精选的几件长征作品和部分长征过程留下的物件,包括道具/非艺术家个人作品的视觉材料,旅行和布展用的工具,参加人员留下的物件等来构成。

长征计划视觉呈现

《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继续它在参加类似大型展览时的‘展中展’的方式,以中国当代艺术群体事件的方式,阐释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及相对应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状况,以呈现局部的、个人的、作品的意义。“道与魔”展览共三层楼面,“长征”占据了整个第三层的展馆,约有600多平米的大空间。每一次关于长征的展览,都是一次重新出发,再次策展,有时是以一两件长征作品去呈现,有时是精选部分作品,有时是继续发展,为特定展览空间做出新作品,有时是纯粹纪录片或文献的展示。这次长征参加里昂的展览,近600平米的空间是长征展览至今最大的规模,主办方、策展人和长征队伍决定,战略上以生动呈现长征的集体状态、运动过程为主,战术上以具体的站、点、线,个人作品和重要事件,作品原作、道具物件,历史纪录,文本资料,音像材料等来突出和强化“长征”的语境,“长征”提出的问题和产生的问题。由于“长征”的复杂和多元,开放和运动性,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它的过程就是对艺术家和作品,创作与展示,个人和集体,时代和历史的长征式的思考和展示,与策展人的理念,整个展览中的个人作品的呈现相得益彰。尤其有意义的是许多在“道与魔”展览出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在长征的展厅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长征”可以说是集体地展示了个人的力量或以个人的力量展示了集体力量,视觉上要建立一个囊括一切林林总总长征物件的“长征”仓库或叫“长征”转运站, 同时又对每个作品提供焦点和线索。

面:将近5000平米的墙面贴满了5000多幅的长征沿途图片,图片的组合分布既有一定的前后叙述条理,又达到仓储式的凌乱效果,整个空间有一种视觉上的信息量压迫感。

线:进入展厅,地面上用展柜,原作,实物,录像显示屏等建构了一条线路, 形成了长征第一站到第十三站的物质和心理空间。

点:突出几十件艺术家作品,焦点呈现。

展览现场

进入“长征”空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瞿广慈的“长征替身人”,瞿广慈用“雇佣长征”的方式,雇佣了一名民工背着他自己的塑胶替身并让雇佣者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姓名。这是“全程长征作品”。

顺着大厅中央的左边展线是李放的草席作品,70多米长被书写各种口号报摘短语的草席用红布绳加以联结,这是李放在井冈山的长征现场作品。

在李放作品的左侧是隋建国的雕塑作品《马克思在中国》和《耶稣在中国》,可能这件作品的左边墙面正好贴有一组这件雕塑在井冈山漂流的现场图片,而引起观众的极大阅读兴趣。

胡介鸣专门为长征创作的影像作品《走为上策》被安放在紧靠隋建国作品的入口处,胡介鸣的这个作品利用了现实生活、历史剧、动画为基本元素,通过相互间的非线性蒙太奇剪辑串并,拆分重构了历史成败因果。

与隋建国作品相邻右侧是周啸虎的《乌托邦机器》,这组作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珠砂陶做的直升飞机被悬挂在天花板上,连接着救生软梯从天而降。地面粗糙的包装箱上摆着他的一组陶塑作品,靠后的一部电视机里播放着他为这组雕塑制作的动画。

紧接其后的另一部电视机是杨福东、徐震和蒋志、韦军的影像作品,这些影像作品曾经在长征路上作为与当地老百姓互动的项目播映。

在展厅左侧靠后是肖雄的两个作品,《长征遗物》是艺术家在长征路上沿途收集到的各种形态各异的旧锤子镰刀,这些锈迹斑斑的铁器明显带有个人的劳作印记和对集体理想的希冀。他的另一件长征作品《进与出》是从延安到瑞金沿途交换行为作品,最后交换得到的一支温度计正适时准确无误地显示着此时此刻此地的温度和湿度。

王功新、乌尔善、杨震中、陈小云等的的录像作品代表第四站昆明举办的声音艺术展览在此展出, 仍然以强势音响和视觉效果吸引观众。

斜横展厅的四个展台和展厅右侧用包装箱零乱搭起的临时展台上陈列了大量的“长征”物件、“长征”办公文稿以及策展人卢杰199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完成的“长征”策划书第一稿英文原件到2002年第5稿的原件。最令国内艺术家们感兴趣的是“长征”执行策划人邱志杰在长征途中留给热恋情人的短信。还有长征队伍卢杰、邱志杰、田霏宇、理沙等的沿途工作用的笔记本等历史文物。

美国女艺术家朱迪·芝加哥在第六站泸沽湖专为“长征”而作的作品《假如女人统治世界》就像经幡般被悬挂在天花板顶上,使人产生一种宗教般的可望不可及。

汪建伟的长征作品《中间地带》记录了艺术家从安顺场行走到泸定桥的全过程,路上不断地遇到当地群众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模仿秀”表演。

一组被精致有机玻璃装起来的“长征”作品和物件令法国观众特别感兴趣,有云南女艺术家孙国娟和雷燕的种植大麻行为的最终结果——大麻叶和大麻果。浦立娅的《水问》作品实物。

石青的《大洪水》试图以宗教的礼仪和肃穆来消解和反讽大生产时代的历史悲剧,但可能由于其用意和隐藏在作品后的语境太复杂令欧洲读者费解。

琴嘎的作品是一幅长约7米的《微型长征》刺青过程图片和一部过程影像记录片。用身体纹身的方式记录了与“长征”队伍进程同步过程。

姜杰的领养计划《送红军》是她用塑胶制造的婴儿,在长征路上让人领养,领养人每年寄回一张“孩子”与家人的合影。

展望的长征作品《新补天计划》复制品被置放在一个刚被打开的包装箱上,其原作已在“长征”路上被送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展望”厅,等待发射太空。

王劲松的声音装置《新长征口号》在法国的sony音响里被数倍放大。其从设备上和地景上与在长征路上的播放形成极大的反差。

上海艺术家施勇的作品是在上海这个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走访所有以长征和长征途中有关地名命名的路段或单位,以无声沿途景观式纪实拍摄方式,让人们在一种速度和时空差异中体验历史。

西安艺术家岳路平的装置作品《分道》用三个图景并置互套的手法(蒙古包、塔特林塔、窑洞),试图通过民族主义与理想主义找出一条人类共同的大道。

展厅的右侧属压轴部分,是长征第13站的主要作品。陕西“神人”郭凤仪的5件绘画作品,郭的绘画带有通灵般的巫学无定性美感。而延安泥塑王王文海的大型毛泽东塑像则更带有一种毫无雕饰的原始、崇高感。

北京艺术家王迈的木塔装置被悬挂在王文海毛泽东雕像的右前方,这是艺术家为长征创作的作品。

在展厅的一角设立长征工作站,墙上贴满各种“长征”文稿、手记、艺术家方案、草图影印件。还为观众提供了一台电脑连线长征网站,让观众能即时跟随长征的足迹。

遵义人民合作的巨型64张全开纸“小燕子”和茅台人民合作的“波洛克式绘画”,以及三十多个运输包装箱,长征一路上用过的标语口号,横幅,各种展牌,全部成为展品,乱中有序。整个空间微暗的光线下,各种作品和材料共同实现了长征在这个展览里不作罗列、解释和说明,只通过视觉材料来建构想象空间的策展理念。

长征策展

2004年1月28日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 卢杰、费大为和里昂当代美术馆长Thierry Raspail 在长征空间开会,详细讨论了长征的结构和每个作品,得出结论:长征的意义重大在于其长远的建设性和实施过程展开的工作方式中呈现出的当代艺术的生态和语境,艺术家的理想与浪漫前提下身体力行的行而有效的方法论的建立。 在里昻的展览应该强调长征过程的现场感和运动感,尽量真实再现。

具体方式是以方案/工作通信/财务与行政文件、档案资料/访谈记录和艺术家的草图/手稿/整个活动过程拍摄的图片/录像纪录片等形成一个背景,前景部分为精选的几件长征作品和部分长征过程留下的物件,包括道具/非艺术家个人作品的视觉材料,旅行和布展用的工具,参加人员留下的物件等来构成。

长征计划视觉呈现

展览现场

《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继续它在参加类似大型展览时的‘展中展’的方式,以中国当代艺术群体事件的方式,阐释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及相对应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状况,以呈现局部的、个人的、作品的意义。“道与魔”展览共三层楼面,“长征”占据了整个第三层的展馆,约有600多平米的大空间。每一次关于长征的展览,都是一次重新出发,再次策展,有时是以一两件长征作品去呈现,有时是精选部分作品,有时是继续发展,为特定展览空间做出新作品,有时是纯粹纪录片或文献的展示。这次长征参加里昂的展览,近600平米的空间是长征展览至今最大的规模,主办方、策展人和长征队伍决定,战略上以生动呈现长征的集体状态、运动过程为主,战术上以具体的站、点、线,个人作品和重要事件,作品原作、道具物件,历史纪录,文本资料,音像材料等来突出和强化“长征”的语境,“长征”提出的问题和产生的问题。由于“长征”的复杂和多元,开放和运动性,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它的过程就是对艺术家和作品,创作与展示,个人和集体,时代和历史的长征式的思考和展示,与策展人的理念,整个展览中的个人作品的呈现相得益彰。尤其有意义的是许多在“道与魔”展览出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在长征的展厅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长征”可以说是集体地展示了个人的力量或以个人的力量展示了集体力量,视觉上要建立一个囊括一切林林总总长征物件的“长征”仓库或叫“长征”转运站, 同时又对每个作品提供焦点和线索。

面:将近5000平米的墙面贴满了5000多幅的长征沿途图片,图片的组合分布既有一定的前后叙述条理,又达到仓储式的凌乱效果,整个空间有一种视觉上的信息量压迫感。

线:进入展厅,地面上用展柜,原作,实物,录像显示屏等建构了一条线路, 形成了长征第一站到第十三站的物质和心理空间。

点:突出几十件艺术家作品,焦点呈现。

进入“长征”空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瞿广慈的“长征替身人”,瞿广慈用“雇佣长征”的方式,雇佣了一名民工背着他自己的塑胶替身并让雇佣者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姓名。这是“全程长征作品”。

顺着大厅中央的左边展线是李放的草席作品,70多米长被书写各种口号报摘短语的草席用红布绳加以联结,这是李放在井冈山的长征现场作品。

在李放作品的左侧是隋建国的雕塑作品《马克思在中国》和《耶稣在中国》,可能这件作品的左边墙面正好贴有一组这件雕塑在井冈山漂流的现场图片,而引起观众的极大阅读兴趣。

胡介鸣专门为长征创作的影像作品《走为上策》被安放在紧靠隋建国作品的入口处,胡介鸣的这个作品利用了现实生活、历史剧、动画为基本元素,通过相互间的非线性蒙太奇剪辑串并,拆分重构了历史成败因果。

与隋建国作品相邻右侧是周啸虎的《乌托邦机器》,这组作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珠砂陶做的直升飞机被悬挂在天花板上,连接着救生软梯从天而降。地面粗糙的包装箱上摆着他的一组陶塑作品,靠后的一部电视机里播放着他为这组雕塑制作的动画。

紧接其后的另一部电视机是杨福东、徐震和蒋志、韦军的影像作品,这些影像作品曾经在长征路上作为与当地老百姓互动的项目播映。

在展厅左侧靠后是肖雄的两个作品,《长征遗物》是艺术家在长征路上沿途收集到的各种形态各异的旧锤子镰刀,这些锈迹斑斑的铁器明显带有个人的劳作印记和对集体理想的希冀。他的另一件长征作品《进与出》是从延安到瑞金沿途交换行为作品,最后交换得到的一支温度计正适时准确无误地显示着此时此刻此地的温度和湿度。

王功新、乌尔善、杨震中、陈小云等的的录像作品代表第四站昆明举办的声音艺术展览在此展出, 仍然以强势音响和视觉效果吸引观众。

斜横展厅的四个展台和展厅右侧用包装箱零乱搭起的临时展台上陈列了大量的“长征”物件、“长征”办公文稿以及策展人卢杰199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完成的“长征”策划书第一稿英文原件到2002年第5稿的原件。最令国内艺术家们感兴趣的是“长征”执行策划人邱志杰在长征途中留给热恋情人的短信。还有长征队伍卢杰、邱志杰、田霏宇、理沙等的沿途工作用的笔记本等历史文物。

美国女艺术家朱迪·芝加哥在第六站泸沽湖专为“长征”而作的作品《假如女人统治世界》就像经幡般被悬挂在天花板顶上,使人产生一种宗教般的可望不可及。

汪建伟的长征作品《中间地带》记录了艺术家从安顺场行走到泸定桥的全过程,路上不断地遇到当地群众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模仿秀”表演。

一组被精致有机玻璃装起来的“长征”作品和物件令法国观众特别感兴趣,有云南女艺术家孙国娟和雷燕的种植大麻行为的最终结果——大麻叶和大麻果。浦立娅的《水问》作品实物。

石青的《大洪水》试图以宗教的礼仪和肃穆来消解和反讽大生产时代的历史悲剧,但可能由于其用意和隐藏在作品后的语境太复杂令欧洲读者费解。

琴嘎的作品是一幅长约7米的《微型长征》刺青过程图片和一部过程影像记录片。用身体纹身的方式记录了与“长征”队伍进程同步过程。

姜杰的领养计划《送红军》是她用塑胶制造的婴儿,在长征路上让人领养,领养人每年寄回一张“孩子”与家人的合影。

展望的长征作品《新补天计划》复制品被置放在一个刚被打开的包装箱上,其原作已在“长征”路上被送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展望”厅,等待发射太空。

王劲松的声音装置《新长征口号》在法国的sony音响里被数倍放大。其从设备上和地景上与在长征路上的播放形成极大的反差。

上海艺术家施勇的作品是在上海这个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走访所有以长征和长征途中有关地名命名的路段或单位,以无声沿途景观式纪实拍摄方式,让人们在一种速度和时空差异中体验历史。

西安艺术家岳路平的装置作品《分道》用三个图景并置互套的手法(蒙古包、塔特林塔、窑洞),试图通过民族主义与理想主义找出一条人类共同的大道。

展厅的右侧属压轴部分,是长征第13站的主要作品。陕西“神人”郭凤仪的5件绘画作品,郭的绘画带有通灵般的巫学无定性美感。而延安泥塑王王文海的大型毛泽东塑像则更带有一种毫无雕饰的原始、崇高感。

北京艺术家王迈的木塔装置被悬挂在王文海毛泽东雕像的右前方,这是艺术家为长征创作的作品。

在展厅的一角设立长征工作站,墙上贴满各种“长征”文稿、手记、艺术家方案、草图影印件。还为观众提供了一台电脑连线长征网站,让观众能即时跟随长征的足迹。

遵义人民合作的巨型64张全开纸“小燕子”和茅台人民合作的“波洛克式绘画”,以及三十多个运输包装箱,长征一路上用过的标语口号,横幅,各种展牌,全部成为展品,乱中有序。整个空间微暗的光线下,各种作品和材料共同实现了长征在这个展览里不作罗列、解释和说明,只通过视觉材料来建构想象空间的策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