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拼图2000-2004:轻而易举
地点:奥斯陆挪威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期:2004年4月17日至8月15日
上海是世界上变化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地方之一。以此为背景,本次展览呈现了人们对这一不断变化的重塑景观的各种反应和参与。有些东西同时是沉重的与轻盈的。这是近四年来艺术的一次精彩的、广泛的展示。主要集中在电影和视频艺术,但表演,摄影,网络艺术,绘画和装置也有颇具代表性。本次展览的主题和概念也有广泛的基础:变形中的想法,与未知的相遇,坠入爱河,建筑变化,恐怖主义,与传统相反的当代观念,文字游戏,迈向(和过去)现代性的长征等等。这是一个有幽默,温暖,和有影响的图像/思想的展览。参展的艺术家有陈劭雄、胡介鸣、梁玥、宋涛、徐震、杨福东、杨振中、张培力、周弘湘、劳拉·贝洛夫、金江波,来自上海大学艺术学院和奥斯陆国家美术学院的学生,卢杰、邱志杰以及参加长征(2002-2003)的一批艺术家。
王劲松
方案一: 录制磁带制作
1、录制磁带制作:
- 请广播员用标准普通话以公告方式播送《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策展纲要。
- 用英文播送策展纲要及相关文件。
- 选取相关的现代艺术普及读物,用长征路上途径省份的地方语言播出。(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等地)
2、长征路上选取市镇,在大街小巷利用各种商店(音像店)的播音设备播出(可赠送磁带长期播出)。
3、制成时间在7月1日前,将提供并委托“长征”小组实施。
4、以后的展示将用多个录音播放机同时在一个空间播出,形成混音效果。
5、预算正在考证。
邱志杰
邱志杰的一件全程实施的作品《左右》,是在“长征”全程中脚穿一双特殊的鞋,左脚鞋底刻有“右”字,右脚鞋底刻有“左”字。字为反刻,这样他将在走过的地上留下有“左”“右”字样的鞋印,如偶尔路过水坑或沙地之时。在井冈山茅坪村中,邱第一次留下了一串脚印。此后则随顺各地的各种机缘,“左”与“右”的字样时隐时现:在丽江美军飞虎队的旧机场,在遵义会议旧址,在磨西镇…
整个《长征》沿线,邱志杰始终每天脚穿他那双特制的鞋行走着。事实上他在每个地方都在留下脚印,只是绝大多数这件作品是无形的。日常行为与戏剧性,作品与非作品,有意与无意的界线的暧昧,使这一行为能够随机显隐,出没无常。他的行走成为一种遗忘与记忆的辩证法:行动始终在绵延,只是意识如鸿瓜雪泥一般浓淡不定。8月29日,在戏剧性的泸定桥上,邱志杰决定进行一下刻意的留痕。
他在桥上分五截放置醮了水的湿布后,用黑布蒙着双眼,摇摇晃晃地由桥西走向东桥头堡,在木板上留下了清晰的水印。
在泸定桥上行走的危险性,使邱志杰的行为成为对于先锋的命运的一个隐喻。
作为一个艺术家同时作为《长征》的执行策展人,思想上的每一步其实也跟脚步一样冒险,一样在左与右之间选择和调整。而其实每一步选择又怎能轻易地分清左与右,激进与保守,正确与错误?如果判断可以那么明晰,又何需长征?
琴嘎
《微型长征》方案
- 将《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艺术活动的路线地图从2002.7.1-10.1,历时三个月纹身在我的前胸(或后背上,依技术问题而定)。
- 和“长征”的主干队伍的行程遥相呼应,保持一致。如:7月1日到瑞金,7月8日到井冈山。我在北京1日到8日纹身“瑞金——井冈山”这一段路线。纹玩后拍摄纪录。每一站点纹一个“小红旗”。以此类推,“钢针”在我身体上10月1日走完长征,同时地图纹身完毕,拍摄纪录。
- 最后20张左右的图片和录像纪录作为展示方式。
- 另外,实施时与主干队伍保持联系,调整实际行进的时间、路线。
周啸虎,施勇
周啸虎,乌托邦,视频投影
在离入口最近的邱志杰装置的一侧,房间的右侧墙上,我想投影周啸虎的视频《乌托邦》,它在上海双年展期间于苏州放映过。
施勇
当我拿到“长征”这个计划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上海的很多路名。他们都直接来自于工农红军在长征时历经过的一些重要地名。这些路名都是在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重新命名的。虽然现在人们早已不再关心这些路名的来历,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符号,它们早已久久地留存在我们这个城市之中。因次,我想通过录像,以边走边拍的方式来一次概念式的“长征”。希望通过记录来凸显那些隐藏在路名背后的含意并由此引出我们的现实,最后的画面是经过延安饭店,走在延安路上直到外滩, 看宝塔(看的是金茂大厦)。看延安宝塔的革命理想,在新长征的语境中,看的是上海的最高的摩天大楼。
姜杰
为纪念长征路上的母亲而做
- 制作具像写实婴儿全身雕塑若干件
- 将它们带到长征路上,在不同的区域进行领养活动。
- 婴儿在领养过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母亲、领养者、作者、接受者,在心理上都会有一定的难度。(拍摄纪录)
- 一旦领养者确定,此作品将归领养者所有。
- 领养者在接受此作品同时,必须同意在每一年的这一天拍摄一张同婴儿作品的照片。(样式相同)
- 每一年的这一张照片将会反映出:作品婴儿不会改变,而领养者的样子会因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婴儿的成长是靠领养者的模样反映出来的。
- 记录领养者联系方法,以保持定期联系。
隋建国
马克思和耶稣基督在中国,隋建国,印刷品,雕塑
与姜杰的作品相对的是隋建国的一个类似作品。隋建国的《马克思与耶稣基督在中国》中,两位身穿毛泽东制服的人物雕塑作品被携带穿越长征中的不同地点。在上海拼图中,我们将悬挂一张打印的摄影记录,来说明它是如何在左边墙上远端实现的,在印刷品面前我们将放置两个雕塑原件作为表演的工艺品。
肖雄
本作品为卢杰所策划《长征》展览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品标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主席语录》
作品方案:
- 与《长征》总体策划实施同步。
- 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购毛泽东胸像一尊,并以中国民间习俗裹披红布,意为请神。
- 携带毛泽东像,沿红军主力部队(毛在长征过程中一直随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行军路线“倒着走”——从终点(延安)到起点(瑞金)到井冈山(毛部队起家之地)。
- 从延安开始,将所携带毛泽东胸像于当地群众(“谁”?),进行“交换”活动,沿途以“交换易物”链式行为方式不断延续。
方案说明:
- 因为在作品实施过程中,自始到终都处在“变数”中,所以在沿途对实施在地点选择上(市区、县城、村庄)以随意性和选择性兼之,随意性以当地历史,地理民俗,传说为参照点。选择性可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心大语境相结合(如红色经济、开发西部、扶贫帮困等)。
﹡暗合红军长征伊始所采取的(边退、边打、边走)战术。
二、“谁”?即“交换易物”对象,同样采取随意性与选择性兼之的方式,随意性是一种无明确目标的“自动性”,选择性是尽量能纳有“三教九流”各阶层(阶级)参与共同运作。
﹡随意性暗合毛的诗人浪漫理想,选择性则是毛在党内外“斗争”中所采取的“有的放矢战略。
三、“倒着走”也既是“返回”,即喻示将毛精神还于人民,毛思想回到交流,神圣返回人间,还为物质,也是对长征历史传统文本的一种反转阅读方式,其意不是“会议追述”,而是一种“轮回”再生,具历史鲜活力。
﹡毛的思想体系成熟与其神圣地位确立基本上同步,从井冈山的“牧羊人”(指挥简单的农民起义军)直至延安的“导师领袖”地位。换言之,延安是中国新一代神圣发祥地。神由此来,也由此回。
- 井冈山的最后一站并不意味着“交换”的最终完结,在不同方式,不同语境下作品可不断延续……
﹡毛泽东思想万岁。
方案叙述:
这是一个意图阐述“意义历史”的过程,因其不可预测性“交换”(物?)的价值、隐喻意义不断变化,“物”与“神”在交互关系中被不断演绎、替代、误读……使整个过程具有从文本到阅读的双重“历险”意味。毛传统历史文本将在过程中被新文本替代、重叠、激活。
而一切的意义都只在纪录中。
沿途过程进行同步录像拍照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