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计划——杨少斌:煤矿项目(2004-2008)2004.
- -+
“长征计划——杨少斌:煤矿项目”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切入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与工业化社会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项目用艺术家介入现实的方法,以煤矿——这个结合了土地、身份、矿产、拥有者、权 力、权利、农耕文化与都市化建设的种种矛盾集合点为观照点,通过对现实的体验,以独特的角度提出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项目的第一阶段“纵深800米”始于2004年,关注点主要是唐山地区的开滦煤矿。在项目的第二阶段“X—后视盲区”中艺术家和项目组将视线投向更广的中国煤矿地区,足迹遍布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地区。
“纵深800米”和“X—后视盲区”直接切入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集体记忆。作为长征计划的一部分,项目的意义在于对当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所有链接项的辩证思考,通过艺术的人文关怀力量来反观和参与一段社会历史的书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是以集体主义,以工人创作、军队创作(比如铁路工人创作、卫生系统创作,以全国美术展览为模态的)为主,艺术资源的分配统一集中于各个集体中。社会生活很丰富,比如煤矿就有专门的煤矿展览,每个煤矿有艺术创作小组,来自于煤协的著名艺术家和工人有密切的合作,如文革时期的来自工农兵基层艺术工作者的创作。
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和已过去的集体主义历史经验,在冷战结束后的当今无疑对世界意识形态格局具有共构意义。而那个曾经有过的集体主义合作方式,社会、生产、民众的生存境遇在当下市场经济的社会集体意识里到底又意味着什么?个人的价值和旧生产方式的关系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其实若隐若现地表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艺术与现实结构关系的再思考。
出生于六十年代的艺术家杨少斌对煤矿生活具有很深刻的记忆资源。艺术家自幼生长在中国的河北开滦煤矿矿区,本人来自矿山,父母也来自矿山,小学时因学习矿工绘画而使他矢志 于艺术,20岁艺术学校毕业后又回到矿山作煤矿警察。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和经历为切入点,翻检中国与西方、革命记忆与历史记忆、工业文明与农业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牵引出的不只是个人在当今的生活方式问题,更重要的是清理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集体理念的社会实际存活方位和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群体分界与变异现场。
项目期程: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
考察地点:中国河北省唐山地区开滦煤矿
(以下文章出于展览新闻稿)
2006.9.2 – 10.15
在2004年底至2006年9月的两年零九个月时间里,艺术家杨少斌与长征队伍共同深入中国河北的唐山各大小煤矿体验矿工生活,最终完成了与长征计划的合作项目“纵深800米”。
出生于60年代的艺术家杨少斌对煤矿生活具有很深刻的记忆, 他自幼生长在唐 山的开滦煤矿矿区,父母也来自煤矿家庭,20岁时他从艺术学校毕业又回到矿山当过煤矿警察。
60、7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不管从艺术家生存境遇抑或是作品表现内容形式,主要是以集体主义形态为主,艺术资源的分配统一集中于各个集体,社会生活与艺术生活形成密切关系,比如煤矿就有专门的煤矿展览,每个煤矿有艺术创作小组。而后,作为对更早时期社会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一种反叛姿态,89后 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前卫的旗帜下一边倒地强调个体的回归,形成了个人自由主义宣泄滥觞局面。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中国正在进行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实践以及过去年代的集体主义历史经验在冷战结束后的当今,无疑对世界意识形态格局具有启示和共构意义。
作为一位重要的当代艺术家,杨少斌的创作一直贯穿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情怀、对社会格局在不断更改、变替中出现的矛盾现象以艺术家宏观的社会道义责任进行判断和转述。在当下艺术家、作品、社会大众之间相互剥离为普遍现象下,个人价值和旧生产方式的关系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其实若隐若现,回视曾经有过的社会、生产、大众生存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对当下的市场主义社会集体意识既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也是一个艺术家和社会所共同需要勇气面对的课题。
显然,在这里要考量或解决的并是一个艺术家个体或某种创作题材问题,也不单纯是艺术创作论问题,其引申的意义是对当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所有链接项的辩证思考。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和经历为切入点,翻检中国与西方、革命记忆与历史记忆、工业文明与农业社会之间的关系,煤矿,作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接合点,重新牵引出的不只是个人在当今的生活境遇,更重要的是清理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集体理念的社会实际存活方位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群体分界与变异的现场。
作品:
《纵深八百米—地上》,黑白影像,7分钟29秒
《纵深八百米—地下》,彩色影像,7分钟10秒
《 纵深八百米—地上·地下》,装置系列,煤、矿车、矿工衣物、矿工居所等
《 纵深八百米—地上·地下》,绘画系列,油画,19幅
项目时间: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
考察地点:中国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山西省(长治、朔州、大同)、内蒙古(包头、东胜)
(以下文章出于展览新闻稿)
2008.9.4 – 10.18
2004年至2006年9月的两年零九个月时间里,艺术家杨少斌与长征队伍共同深 入中国河北的唐山各大小煤矿体验矿工生活,最终完成了与长征计划的合作项 目“纵深800米”。与此同时,长征计划与杨少斌已经为项目的第二期合作进行前期策划和筹备。2007年5月起,杨少斌与长征队伍在山西长治、朔州、大同等矿区深入生活,此后用一年多时间延伸到河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在实际的现场中吸取现实力量,完善项目的策划理念。
X光是医疗手段,利用光学原理完成对人的某种疾患的诊断,透过表层观察内部结构,由此,寻找疾病的最佳医疗方案。X同时也是警示和阻止,拒绝和质疑。“后视盲区”一词则来自露天煤矿的大型运输设备“小松170”,一旦误入其前视50米,后视60米的操作盲区,将导致毁灭性后果。
“X—后视盲区”项目贯穿艺术家的现实主义态度,与“纵深800米”项目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的视野不局限于矿工生存的残酷性及社会转型期农工身份转换的情节性体察,而是以一种更为主动、主观的方式对以煤矿为生命核心的存在系统进行积极的介入和转化。如果说“纵深800米”是一次客观事件的线性描述,“X—后视盲区”则是一种主观的非线性的抽离。所谓“后视”,是历史感的追溯,是对于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情景之间的链接;盲区, 是警示, 是追问,是质疑和见证。以煤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 被从黑暗的地 下转移到360度的地平线上,与项目第一期“纵深800米”所附着的完全的“黑”不同,“X—后视盲区”的基调是X光片透视般的白中黑与黑中白。这种交错的互文关系贯穿于项目与艺术家、艺术家与作品,以及作品与现实之间,是反视,是猛回头,是内省,是锐利的透视,是清晰的盲点,是正反两面的置换和倒叙。“X—后视盲区”的主要现场基本离开了纵深地下的界面,它所横向聚焦的以露天煤矿为背景,跨越与煤的生产有关的多个北方省份的人文、地理、经济方式,是“纵深800米”所不曾涉及的,其所体验的不仅有高技术的超大型开采的超现实景观,也涉及了煤矿与移民、都市化、教育、地方生态与环境等微观而贴近人性的情景。另一方面,从作品的角度,我们将看到的是艺术家杨少斌更具实验性的图像学方式,曾经作为描述主体的矿工群体在“X—后视盲区”的系列作品中被“隐藏”或某种程度的“遮蔽”起来了,我们将发现的是矿工不在场式的在场。在这一X光似的显像过程中,一切都被阻隔和媒介化了,而这里的媒介是多重意义上的媒介,是与矿工的现实存在状态相关的实物体系和价值体系所构成的媒介,也是艺术家创作手法、技术上所依赖的实现途径所构成的媒介。
作品:
《X—后视盲区NO.1 — NO.14》,系列油画,16幅
《X—后视盲区NO.15》 ,图片装置,88个灯箱
《X—后视盲区NO.16》,雕塑装置, 玻璃钢、瓷砖、水泥
《X—后视盲区NO.17》,雕塑装置,泥、 硅胶
《X—后视盲区NO.18》,雕塑装置,泥、 硅胶
《X—后视盲区NO.19》,雕塑装置,泥、 硅胶、医疗器材
《X—后视盲区》,四屏同步影像,11’22’’06
本项目企图进入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工业化时期的集体记忆中。作为长征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艺术家调研项目思考关于中国文化、社会发展和历史感觉的纽带。本项目的第一站”纵深800米“实地走访开滦和唐山的煤矿文化。项目的第二个阶段“后视盲区”延续着杨少斌对采矿历史的视觉呈现,并透过河北、山西及内蒙等地的深入考察,进入矿工这类在中国现代历史里头最被拔高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