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无名与匿名

民间的力量

时间: 2004年1月1日 至 2月10日

地点: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

艺术家:无名和匿名

展览现场

“无名与匿名”展出的无名作品是河北省安平县大河庄乡马庄村村民集体生产的一个仿古佛像,作品为了迎合对古中国的想象, 却是翻译过程的误读,仿古斑驳做旧的佛身,却是个裸体肉感之身,身上还用汉字写满经脉穴位,文化符号和身体想象的直白反映了当下俗世的视觉诉求的错位,虚构记忆和生存现实的并置,马庄村民的视觉符号大生产是新经济的一部分,非常当代的对集体的集体想象,假的真。

与无名作品的假的真比,匿名的作品是真的假,半裸体的美女,小红兜肚和蓝印花裤标志着村姑的形象,模特儿却是个妩媚的都市美女。画面上的古董睡塌和团扇等更显示作者 “中国符号化”的努力。 这件作品可以考证为全国重点美院研究生毕业水准以上或参加过全国美展级别的专业工笔画家的行活,风格完全重复赵国经的范式,因为是为潘家园画市所作,必然就匿名而为。传统的造型和时空观\笔墨意识无存,是当下流行的写实转换为媚俗氛围渲染的典型的非现实作品。展出这幅作品不仅是揭示此类行活和此类专业创作的区别仅靠肉体暴露的程度而区分,这个美女在去潘家园的路上脱得多了一点,但全国美展和画院式作品和潘家园画市的审美共通点正是公共空间的另一个层面,是大众美学趣味和文化消费的重要部分,艺术作为市场经济之一部分却又肩负重构记忆的重任之尴尬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无名与匿名”呈现 “长征” 一直关注的艺术和作者的关系问题。 作为 “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 第十三站的一个展览 “民间的力量” 中的一个展区,两个物件由于进入长征空间而成为艺术品,实现了物件到艺术作品的转换,但摆脱不了当下习惯的为作品寻找作者的问题:作为一个展览(“长征”)中的展览(“民间的力量”)中的展览(“无名与匿名”),它的作者当属展览的策展人;作为长征装置,它是一个作品,但作者选择了无名与匿名的定位。

无名与匿名的作品充斥着我们的视觉文化,作者\市场机制\展览制度,无名\匿名\集体创作,其对立和联系在中国的视觉文化空间里意义重大,在历史传统和革命传统里,民间的无名和匿名的作品的杰作瑰宝和萎靡之作,也都是公共话语的主体。 “民间的力量” 在这样的现场里继续我们对当代艺术和视觉文化的思考。

(出自原展览新闻稿)

无名

无名作品局部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