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战报:第02站 江西井冈山2002.7.08 - 7.12
- -+
7月8日 井冈山茨坪
长征主干队伍到达井冈山茨坪,与同日早些时候到达的艺术家王晋和李放等人胜利会师。
实施王晋《墙上吊刀,刀倒吊着》
7月7日 王晋和助手在宾馆中连夜将所有的大刀斜向捆绑在长绳上。
7月8日 10:00 大刀、长绳和即将实施作品的王晋到达黄洋界。
11:00 六个助手爬上山崖顶部开始将大刀倒吊在石壁上,长绳穿过树丛,从山崖的另一头垂下。悬空倒吊在石壁上的大刀群高约三米,成一系列倒“V”字。
12:10 王晋从垂吊下的长绳绳头攀上悬崖顶部,助手们将绳头紧紧系在王晋的左脚踝关节处。
14:16 王晋从长绳上爬下,在石崖中部转过身,面朝外头朝下背向石壁,双腿叉开,双手紧贴身体,整个人成”V”字形静止在悬崖上,与石崖上长绳另一头倒吊着的大刀形成对应。作品至此实施成功。
作品完成后,策展人卢杰与王晋就这件新作的实施进行了对话。摄制组对王晋进行了采访。

《墙上吊刀,刀倒吊着》,王晋,装置/行为,2002
7月9日 井冈茅坪
茅坪是当年红四军进入井冈山后的落脚处,不远处即是红四军军部旧址。村中有湘赣边第一次苏维埃大会会址,会址后的毛泽东主席旧居俗称”八角楼”,村中的饭馆、小卖部、停车场都以此命名。
《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回顾展》
7月10日 井冈茅坪乡
李放《记忆的记忆》
7月10日中午,四川来的艺术家李放在八角楼前的草地上开始实施作品《记忆的记忆》。
李放的父亲是曾经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的父亲所讲述的长征故事构成艺术家的记忆。今天,李放来到红军的摇篮井冈山,试图重新记忆自己的记忆,并唤起对当年红军的记忆:红军是一支”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军队,红军中有识字班,他们所到之处到处留下了宣传标语。
李放将二十五张草席用红布连接成长龙,在其上用大红颜料书写即时进入记忆的词句。除了记忆中的革命话语,其中也出现了交通法规口号、麦当劳广告词之类,包括现场的围观者的议论内容。烈日当头,李放刷写标语的行动持继了四个小时,傍晚时分,在体力完全透支的状态下完成。
村中的孩子们此时已完全和长征一行人熟络,解下李放的红布条嬉戏,村中气氛一时空前热烈。

李放《记忆的记忆》作品实施方案
7月11日 井冈山行洲—朱砂冲哨口—黄坳—茨坪
《行走中的雕塑展》
长征队伍今天的主要战斗任务是实施隋建国和瞿广慈两位雕塑家的作品的“巡回展览”过程。隋建国的作品为一个约1米2左右的马克思身着中山装的全身塑像和若干个20厘米大小同样身着中山装的受难耶稣像。
第一站:行洲红军标语遗迹所在地
20年代末留下的30多处土地革命时期的标语依然存在于斑驳剥落的灰墙上,红军是为劳苦工农的“红”字曾多次被改成“白”字。
长征艺术队伍在半个多世纪之后选择了这一处空间来进行作品的展示,具有戏剧色彩的是耶稣像的展示引起了附近村民的强烈好奇,整个展出过程基本都在一个两岁的幼童手中完成。由“瞿广慈”实施的瞿广慈作品——软体瞿广慈塑像同时在同一现场进行了展示。
第二站:井冈山漂流处——朱砂冲哨口,约一小时的水上展示。
急流险滩中,马克思凝视后方,伫立在一叶竹排之上,顺流而下,水花飞溅,场面蔚为壮观,开始了雕塑展览史上一次奇特的“巡回”。
按原定计划,展览的第三站是在位于井岗山黄坳的一座天主教堂中,这座教堂曾是当年红军的物资转运站,当长征队伍赶至此处时,发现几个月前几乎废弃的教堂已被修葺一新且大门紧锁,长征队伍不得破其门而入。黄坳村村民基督徒甚多,村民对艺术家的这件身着中山装的耶稣雕像敬畏之神情溢于言表,整个展览过程一老妇始终双手和掌,不停乞拜。

《马克思在中国》,隋建国,雕塑,2002

《耶稣在中国》,隋建国,雕塑,2002
邱志杰《左右》
邱志杰的另一件全程实施的作品《左右》,是在长征全程中脚穿一双特殊的鞋,左脚鞋底刻有“右”字,右脚鞋底刻有“左”字。这样他将在走过的地上留下有“左”“右”字样的鞋印,如偶尔路过水坑或沙地之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件作品是无形的。今天在茅坪村中,邱第一次留下了一串脚印。
夜间放映活动,红军医院门前停车场
按晚上的计划,长征队伍准备在村中红军医院门前停车场为村民们放映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著名电影 《中国》。
从八角楼饭馆老板家里引来电源,幕布悬挂在饭店二楼窗口,不料准备工作刚完成,开始放映片子时,天下起了大雨。聚集起来的人群散去了不少,但还有几十个人散布在屋檐下、竹棚下要看个究竟,村中的孩子们更是撑伞不肯走,于是长征团队在雨中坚持为村民们放映。邱志杰带头利用电脑放影,人闷在雨布下操作,卢杰一边撑着伞遮着投影机,一边对八角楼饭馆的老板解释了放映安东尼奥尼此片的想法。
《中国》放映结束后,雨势渐停,又放映了蒋志的作品《人的几分钟》,全天活动结束,长征队伍回到宾馆,此时已经是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