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天作业(2015– )2015.
- -+
长征计划: 圣天作业
2015-
聖天作業是长征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合作的策展项目。项目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先驱者郑胜天七十多年来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生涯为研究对象,并以长时段的方法探究其复杂性。聖天作業试图通过细究郑胜天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艺术际遇与人生经历,重新启动我们对革命与后革命时代中的中国艺术的感知和理解。
文 ︳高士明
聖天作業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先驱者郑胜天七十多年来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生涯为研究对象,试图以其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艺术际遇与人生经历,重新启动革命/后革命历程中我们对于中国艺术与社会的历史感觉。
郑胜天的人生犹如历史的精心构造,透过他,我们可以发现百年中国历史中的复杂曲折、机缘聚合、彷徨歧路,感受到如潜流般涌动、汇集的历史能量。“我本来是要去墨西哥的。”这是郑胜天回顾1980年代第一次出国旅行时所说,这句平凡至极的话在四十多年后却显得意味深长。时间恒转如流,历史一次性发生,这句话引导我们进入到20世纪交错叠加的历史褶皱中,发掘出蕴藏其间的历史意义,可能或者潜能。
郑胜天说:人生就像一个广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本计划将以“广场”作为主体意象,一方面以个人生命经验之流作为展览线索,以丰富的文献串联起革命/后革命、冷战/后冷战、帝国/新帝国的多重历史结构,呈现20世纪革命与艺术的“两种现代主义”,打通中国历史叙述中被分断的“三个三十年”。另一方面,以丰富的生命史文献为基础,呈现出人生“广场”上几代人的偶遇、纠结、斗争与离合。这条充满偶然性的人生河流,展开而为世纪的广场,在不同历史动力的交错响应中,形构出命运的迷宫。
聖天作業不是郑胜天的个人回顾展,也不是他的历史文献展。作为一个贯通了创作、研究、策展、教育等多个领域的长期计划,聖天作業大于我们在“占领”长征空间过程中所呈现的一切。
聖天作業并不试图通过文献工作重返历史现场,而是希望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工作,使不同世代的心情能够彼此通达、重新连接,使被遗忘、被阉割的记忆与故事重新成为当代人的经验。
我们期待着,通过聖天作業,可以邀请更多朋友进入到历史的“有我之境”去感知和感觉,去触及一种从个人生命经验出发的开放的历史学。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在全身心的响应中,在自我与事件撞击的火花中,才能照亮过去;只有再造一个现场,才能跟历史照面。只有成为历史,才能把握历史。
经历的三个阶段
聖天作業这个展览十多年前就开始提了,一直到去年,我开始有一点比较明确的想法,不是做一个常规的或者传统的展览,是想做一个计划。这两年来很多学者都在探讨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轨迹,牵扯到各个方面,国内外对此有很多新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把我自己的经历作为一个个案提出来研究,可能会有一定的价值。
我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我是1938年出生,1953年到杭州,在当时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读书,读了五年的油画系,毕业后又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去进修。正好这个时间中国20世纪那些大师都还活着,而且那是相当活跃的时期,倪贻德、颜文樑、关良、方幹民、董希文都是我们的老师,林风眠、刘海粟虽然没有直接上过课,但是也见过,与老一辈都有接触。当时留学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一代艺术家,也在那时候开始进入他们的黄金时期,对我们也产生很重大的影响。但是同时,还有一个现代主义的潮流,它并没有完全熄灭,在各种不同的层面上根据当时的可能在延续发展。所以那是一个非常活跃、非常多样的时期。我很有幸自己经历过这个时期,而且还能对这个时期有相当清晰的记忆。
第二个时期是文革以后,“八五运动”一直到90年代当代艺术发展的时期。我能够亲身参与,当然有很多自己觉得很难得的经历,包括经办维罗斯科现代艺术史系列讲座、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等等。
第三个时期就是我出国以后,基本上在国外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把中国艺术介绍到国外去,把外国的一些当代艺术介绍到中国来。比如说我们在90年代初,曾经在国外搞了一些大型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参与创建支持当代中国艺术的基金会、画廊等工作;支持蔡国强、陈箴等艺术家出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性的大型展览;也参与了创建英文杂志《Yishu》(典藏国际版),把中国当代艺术的信息介绍到国外。这本杂志现在差不多是唯一一本西方各大学图书馆都订阅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杂志,我们很高兴一直能让这个杂志延续下来,到现在已经进入第十四年了。
人生就像是一个广场
我想谈一下“广场”。我说的这个广场的意象,并不是想到天安门广场或红场(Red Square),或者乔安说的the Agora。其实从一开始我想过的一个字就是Zócalo。Zócalo是一个西班牙词。我在1983年写的一篇《墨西哥壁画印象记》里有这样一段话:
“走出墨西哥总统府,是一个宽阔的广场,称为‘索卡洛’。后天是新总统上任的日子,广场上已有一片喜庆气氛。忙碌中透出紧张和期待。左侧是一座古老的大天主教堂。门前人头济济,还搭着彩色的蓬帐。我以为是摊贩,走近时才看到一张英文告示:‘游客们:我们为抗议秘密逮捕我们的亲人,在此举行绝食示威,请支持。’转向右也是一股簇拥的人群,那里是不久前出土的蒙提祖马旧城遗址,正在施工开辟成一个露天博物馆。我惊异这么多不同事件同时在人们身边展开,大家习以为常,而有朝一日我们将称它为‘历史’。”
我当年到了Zócalo这个墨西哥市中心的广场之后,有一个很强烈的印象,因为那种历史感是非常奇异的:一边你看到现在的政治状况,墨西哥新总统要上任了;另一边你看到革命者在游行示威和抗议;又有一批工人毫不理会这两边发生的政治事件,他在挖他的出土文物,在把蒙迪祖玛的废墟建成一个博物馆。这样一种平行的活动,在我们身边展开,其实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所以我就很喜欢这个字:Zócalo。
大约五年以前,我被邀请到洛杉矶盖蒂美术馆去参加一个讨论会,那个主办的机构叫做 Zócalo Public Square,我跟他们交谈,我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他们说,因为我们邀请的是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人物:政治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什么的,我们觉得这就像一个广场一样。他们每个月都会邀请几个人参加讲座,把这个讲座全部视频都放在网上了,非常好看。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在发表演讲。那次受邀的还有谷文达、纽约亚洲协会美术馆馆长招颖思(Melissa Chiu)、南加大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我们四个人谈中国当代艺术,题目是“注目新中国”。
所以我一直对Zócalo这个词念念不忘。以至我在这次做这个展览时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广场这个意象。但是我这个意象还是回到了墨西哥,回到了墨西哥城中心的这个Zócalo。
策展作为工作方法
实际上我从21世纪初开始,在策展方面就有做一个比较深入的系列展览的想法。我的展览计划和工作基本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展览是想研究30年代中国艺术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对话,所以当时花了两年多时间合作策划了“上海摩登”,2004年在德国慕尼黑Villa Stuck美术馆展出。那个展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上海30年代的文艺场景,以及中国和西方当时的一些对话。视觉艺术、设计、服装、电影、建筑,以及popular art(大众艺术)这些方面都包括在内,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涉及的面比较广一点。这是中国20世纪第一个阶段很重要的一个对话。
第二个阶段的展览以五六十年代为主。这个展览是于 2008年在纽约的亚洲协会博物馆(Asia Society Museum)展出的,叫做“艺术和中国革命”。那个展览以文革的艺术为主,探讨从50年代开始苏联传入的革命现实主义如何影响中国,展现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基调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第三个展览,我已经筹备了两年,将于2017年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的亚太博物馆展出,内容关于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艺术对话。从50年代开始中国和墨西哥以及其他一些拉美国家之间的艺术对话,在美术史的研究中间是长期被忽视的。很多人都基本上不了解,但是这方面的历史其实相当丰富。为什么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呢?前面两个展览关注的都是我们所谓的fine art(美术),而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对话中间大部分涉及到popular art部分,是比较公共化的艺术,比如说壁画、漫画、招贴这类一些比较大众的形式,这对中国20世纪艺术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聖天作業”的设想
我在这三个阶段参与的历史,确实能够从个人的角度对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提供一些材料。我是个喜欢收集材料的人,个人的笔记或者跟一些艺术家交流的书信、图片,这些东西我都尽可能保留下来。前一阶段才发现我收集了很多50年代以来在中国举行的外国展览的图录,包括1950年代初开始的丹麦、瑞典、印度等很多国家艺术来华的展览。这些图书资料有助于我们重新回过头来看50年代。因为很多人以为50年代是一个非常闭塞的时代,其实并不然,当时这样的外国展览还是不少的。类似这些资料,提供给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学者来做参考,应该还有一定价值。这是决定要做这件事情的想法。
关于展览的形态。我不想做一个回顾展或者作品展,而是想把它当成一个项目来做,英文里面我们叫“Project”。在国外大家都叫我“Sheng”,所以后来我做自己的网页,就把它叫作shengproject.com。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想把这个展览做成一个网页,希望这些资料能够让大家共享。我这个人是一个从来就喜欢做“自媒体”的人,以前上学的时候喜欢办报,后来在电台做过当代艺术的节目,然后出版书,也在网上出版iBook读物。我喜欢做这样的事,所以用网页来把我的想法或者这些资料呈现出来,希望真正想要了解一些中国艺术发展历史轨迹的人,能够到这儿来找到他需要的东西。当然到现在为止,资料还是很不够,我只是做了最初步的基础,好像画画打了一个底子。下一步会请一些朋友帮忙,尽快完善。
我希望Sheng Project是一个研究过程,不止最终呈现为一个展览,而是有机会把这个题目作为起点,利用这些材料来探讨我们共同关心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
(根据“聖天作業”工作坊发言整理)
聖天作業包含一系列的展览和策展工作坊。首次策展工作坊于2015年12月3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由策展人高士明主持,策展团队抛出“一个世纪,两种国际”的视角和“人生就像是一个广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意象,希望推进研究,深化思考。第二次策展工作坊于2016年3月3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举行,由策展人高士明和长征计划发起人卢杰共同主持,策展团队介绍策展思路与问题意识。两次工作坊期间,郑胜天亲临现场,分享了关于艺术和人生的丰富经历与思考,中外多位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参会,众人从世纪、国际、计划、历史经验与历史感觉、广场与偶遇、艺术与革命方面展开话题,进行了坦诚、深入且富有创见的讨论,大家共同分享历史感觉,讨论研究路径,推进策展思路。
策展工作坊Ⅰ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长征计划
时 间:2015年12月30日(星期三)
9:30—12:00 / 14:00—17:0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馆(1A 305)
主 持:高士明(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与会者:
郑胜天(展览主人公,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媒体人,温哥华美术馆亚洲艺术中心兼任总监)
唐晓琳(策展团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陆兴华(哲学家,同济大学欧洲文化学院副院长)
赵 川(戏剧、理论、艺术批评家,草台班剧社主持人)
刘大鸿(艺术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耿建翌(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董道兹(David TUNG,原长征空间总监、原余德耀美术馆副馆长)
董冰峰(OCT当代艺术中心北京馆学术总监、研究出版部主任)
张春田(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蔡 涛(艺术史学者,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牟 森(戏剧导演,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教授)
孙善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博士)
孔令伟(艺术史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余旭鸿(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刘 畑(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
高 初(摄影史学者,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
石 可(戏剧学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周诗岩(媒体理论家,艺评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徐晓东(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教师)

策展工作坊Ⅱ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长征计划
时 间: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9:30—12:00 / 14:00—17:0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馆(1A 305)
主 持: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卢 杰(长征计划发起人)
与会者:
郑胜天(展览主人公,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媒体人,温哥华美术馆亚洲艺术中心兼任总监)
唐晓琳(展览联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张 杨(展览联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
张颂仁(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汪建伟(艺术家)
邱志杰(艺术家)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 闳(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乔安·伯尼·丹兹克尔(Jo-Anne Birnie DANZKER,弗莱伊博物馆馆长,前温哥华美术馆馆长)
大卫·乔斯利特(David JOSELIT,纽约城市大学研究院艺术史博士项目杰出教授);
斐黛娜(Diana FREUNDL,温哥华美术馆亚洲艺术中心亚洲艺术类策展人)
卢迎华(策展人)
翁子健(Anthony YUNG, 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员)
郑 绩(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博士,供职于浙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张 冰(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青年学者)
石世豪(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
姜亚筑(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
刘 畑(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2016年上海双年展策展组成员)
舒德哈巴拉特·森古普塔(Shuddhabrata SENGUPTA,印度Raqs媒体小组成员,艺术家,策展人,2016年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
聖天作業中四散的展开方式的与郑胜天广博的个人收藏交织在一起,例如此处展示的郑胜天早期收藏的1955年至1976年间的在中国举办的外国艺术展览的画册就为策展团队提供了一个进入思想史的入口。这些展览通常由对外文化关系委员会举办,在文化大革命前由上至下地展示许多地区、国家的艺术作品,并不局限于我们从冷战思维推想的“友邦”。
胜天作业是长征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自2015年开始合作的策展项目。项目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先驱者郑胜天七十多年来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生涯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细究郑胜天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艺术际遇与人生经历,重新启动我们对革命与后革命时代中的中国艺术的感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