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煤矿计划
杨少斌:煤矿计划
时间:2004年至2008年
艺术家:杨少斌、长征计划
地点:中国河北省(唐山、秦皇岛)、山西省(长治、朔州、大同)、内蒙古(包头、东胜)
长征计划——杨少斌:煤矿项目
“长征计划——杨少斌:煤矿项目”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切入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与工业化社会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项目用艺术家介入现实的方法,以煤矿——这个结合了土地、身份、矿产、拥有者、权力、权利、农耕文化与都市化建设的种种矛盾集合点为观照点,通过对现实的体验,以独特的角度提出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项目的第一阶段“纵深800米”始于2004年,关注点主要是唐山地区的开滦煤矿。在项目的第二阶段“X—后视盲区”中艺术家和项目组将视线投向更广的中国煤矿地区,足迹遍布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地区。
“纵深800米”和“X—后视盲区”直接切入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集体记忆。作为长征计划的一部分,项目的意义在于对当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所有链接项的辩证思考,通过艺术的人文关怀力量来反观和参与一段社会历史的书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是以集体主义,以工人创作、军队创作(比如铁路工人创作、卫生系统创作,以全国美术展览为模态的)为主,艺术资源的分配统一集中于各个集体中。社会生活很丰富,比如煤矿就有专门的煤矿展览,每个煤矿有艺术创作小组,来自于煤协的著名艺术家和工人有密切的合作,如文革时期的来自工农兵基层艺术工作者的创作。
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和已过去的集体主义历史经验,在冷战结束后的当今无疑对世界意识形态格局具有共构意义。而那个曾经有过的集体主义合作方式,社会、生产、民众的生存境遇在当下市场经济的社会集体意识里到底又意味着什么?个人的价值和旧生产方式的关系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其实若隐若现地表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艺术与现实结构关系的再思考。
出生于六十年代的艺术家杨少斌对煤矿生活具有很深刻的记忆资源。艺术家自幼生长在中国的河北开滦煤矿矿区,本人来自矿山,父母也来自矿山,小学时因学习矿工绘画而使他矢志于艺术,20岁艺术学校毕业后又回到矿山作煤矿警察。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和经历为切入点,翻检中国与西方、革命记忆与历史记忆、工业文明与农业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牵引出的不只是个人在当今的生活方式问题,更重要的是清理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集体理念的社会实际存活方位和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群体分界与变异现场。
2004-2006:纵深800米
2007-2008:X—后视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