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计划:违章建筑 II

地点:北京长征空间(前称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

展期:2008年3月1日至4月4日

艺术家:陈界仁、陈杰、陈秋林、何岸、洪浩、黄宽&魏雪冰、黄奎、胡柳、 Ingeborg Lüscher、蒋志、金锋、Soni Kum 、李川、李勇、Lisa Norton、刘韡、琴嘎、邱志杰、邵一、沈晓闽、沈也、苏中秋、唐茂宏 、汤艺、王易罡、卫秉强、肖雄、徐震、杨光南、余极、杨振中、 张鼎、张辽源、章清、周啸虎、朱昱

“擅自将临时建筑建设为永久性的建筑” ——违章建筑定义之一。

“违章建筑” 在这里是一个借喻,对 “违章建筑” 的阐释显然是建立在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与美学系统的矛盾基础上的,针对的是文化理想主义发展自身的内在逻辑颠乱。在今天,人类面对着临时性的、位移的、无恒定标准的、自我建构的、被他者建构的“违章建筑”,其悖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时间与空间的过度阐释上。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实际上是被另一个主体所建构?我们无意去寻找两个或多个主体间的间隙所在,而是希望找到不同主体间相互覆盖下的新色谱所在— “违章”形态。这里要跨越时间,空间、历史、地理、人文等领域,从中我们试图去进行 “建筑”。积极意义的 “违章建筑” 应该是 “内”, “外” 相互置换观照下的一个非稳定主体性生成的来龙去脉。“违章” 是一个单向度二元是非判断,是横截面;“建筑” 是复杂多维度的人类生存欲望需要,是一个动态链,必需与前者依附才能产生意义。我们在这种状态里游戏,也被这种状态所游戏,因为 “违章建筑” 构筑我们的日常,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可能是某种个体的身体知觉经验史,也可能是某个集体无意识建构历程,每条线蜿蜒交错而自相矛盾又形影不离,互为镜像而生成自我。所以我们不是试图从社会统计学角度的横截面来剖析,而是希望从社会发展游走形态的纵向发生学来寻找过程中历史的、现在的或者未来的意义。世界性的违章建筑遭遇虽然其所 “违” 的 “章” 各各不同,但现实叙述的吊诡就是在将临时性 “建筑” 转化为永久性 “建筑” 同时,永久性 “建筑” 也成了临时性的 “违章建筑”。

长征计划在2006年推出了 “违章建筑 I”, 作为2008年长征空间的首个群展, “违章建筑Ⅱ” 除了参加人数多达30 多位的特点外, 还将在布展等呈现方式上有个特征明显的违章:打破现当代美术馆白色空间中的约定俗成的阐释作品的方式, 否定作品在空间中视觉的和声音上的区隔, 在这么一个主题展中, 拥抱物理的关联才能建立视觉与心理的关联, 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矛盾碰撞. 否定常规性对作品之间的线性语义或独立意义的叙述形式,这种混杂的并置以隐晦的暗示和高调的矛盾来消解导引企图,还是无法回避主观的策展意图, 从而使 “违章” 和 “建筑” 成为一个真实性的主体现场。

我们为什么无时不在 “违章” 中 “建筑”,同时又无时不在 “建筑” 中 “违章”,周而复始,乐此不彼?

一切都建筑在违章中。

展览现场

陈界仁

陈界仁,《八德》,2005

陈界仁创作自述

拍摄这部短片的想法,来自我在过去拍片的「区域」闲逛时,看到街头上一个不起眼的建筑招商广告。通常这类广告上都会有虚拟的计算机绘图,供人想象建筑完工后夸大宏伟的建筑影像,但在这个建筑招商广告上,只单调地写着「宏观大镇」几个字,和一个指示方向的箭头与连络电话。循着箭头的方向前去,是刚拆除旧的工厂后还未开发的一大片荒地。

围绕着「宏观大镇」这块荒地的周围,有马达工厂的工人与恶性关厂的资方抗争后的现场;有我曾经拍摄过,现在已进入法律拍卖程序的成衣工厂;还有几家专门收购旧办公室桌椅的公司,和我认识的一些以做临时工维生的居民。通过这些居民的带领,我还发现了一间空置的办公室,里面留有将近20年前的计算机设备﹝注1﹞,和再也无法阅读的旧式计算机磁盘,这间办公室同样也是被法院查封的空间。

这些「区域」内的工厂,在全球经济型态的重新分工下,有的因为资方恶性关厂或是经营不善,因而不断的转卖、拆除和改建。使得「区域」内的景观像是一个始终未能完成的「拼贴式」城镇。而「区域」内居民的谋生方式,也只能随着经济型态的转变而改变谋生方式。

在影片中我邀请了以临时工维生的居民和我的朋友,游走于「宏观大镇」四周那些被法院查封等待拍卖的空间﹝注2﹞,如同他们作为临时工到处谋生的方式,也如同「区域」内不断改建与拆除的建筑,影片中的叙事不在于呈现任何具体事件的开始或结束,而只是一些临时工的「行为过程」,这些「行为过程」的片段,是撷取自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内容,同样的,空间内已被法院查封不能搬离的对象,在影片中也只是被不断的「移动位置」,而不是被真正的搬走。对我而言,无论是临时雇工的 「行为过程」、或是只能被反复「移动位置」的对象,似乎都与「宏观大镇」的广告招牌上,那个指示方向的箭头有关,那个箭头似乎既不是指向目前空无一物的荒地,也不是指向那目前还无法想象的「宏观大镇」,反而像是指向了一个「失去时间意义」的空间。

注1:影片中出现的计算机为「王安计算机」,成立于1951年,1980年代晚期,计算机业面临巨幅改变,产品需求由大型计算机改为小巧的个人计算机。「王安计算机」因未能生产兼容性高的个人计算机,而于1992年宣布破产,影片中的有些计算机虽然还可以打开电源开关,但屏幕只能一直停留在写着“POWER-ON  DIAGNOSTIC  IS RUNNING”的画面。
注2:影片中出现的所有建筑物,都因为资方积欠劳工退休金与银行贷款等债务问题,目前已被
法院查封,准备公开拍卖中。
注3:影片名称来自我常闲逛的区域-「八德」,「八德」中文的原意是指儒家的八种道德规训。

陈杰

陈杰,《Google 热词 ‘What is Love?’》,2005

这件绘画和声音装置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在google 中以 “w” 开头的搜索条目中被搜寻最多的一句话 “what is love? ” 借助于计算机播放器读出的声音频谱图,艺术家将这句话图像化于画布之上。词语、文本、声音、图像,和其所要传达的情感之间纠结、映射、互生,没有明确的边界。对于艺术家而言,这件作品除了绘制涂抹过程中所带来的手工快感,更多的只是一个关于图像和词语之间的能指与所指的游戏。

陈秋林

陈秋林,《关于徐昭华的梦想》,2008

这部作品由两部影像组成,内容都是与一位常年坚持宣讲精神文明建设的四川农民徐昭华有关的。一部采用记录片的形式,并结合电视台相关专题节目的内容,对这位 “奇人” 的日常行为活动进行了客观描述。另一部拍摄的是某个现代都市的日常景观,街道、广场、商厦、流动的人群等,而屏幕上在不停滚动的字幕则是另一部影像中徐昭华在对公众不停宣讲的有关社会文明的内容。在展览开幕当天,艺术家还把片中的主人公徐昭华请到了展览现场,对观众进行了一次实地的文明宣教。在影像,语言,实际行为三者的微妙关系所组成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引人思索的真实人物和事件的发生状态。

洪浩

洪浩,《39°59’46.21″N 116°29’59.61″E》,2008

洪浩,《39°59’24.84″N 116°31’34.50″E》,2008

洪浩,《40°00’19.47″N 116°26’40.65″E》,2008

洪浩将从Google Earth 中查找到的 798、草场地、环铁和酒厂艺术区的地面图像各自制成油画,在两种图像介质的转换过程中,艺术家试图从建筑本身的角度去审视艺术对于环境的改变,并对 “违章状态” 是否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原动力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黄宽&魏雪冰

黄宽&魏雪冰,《CSP-TY1-1010》,装置,2008

黄宽和魏雪冰是一组青年艺术家组合,他们两人共同构思和实施了作品《CSP-TY1-1010》。
CSP-TY1-1010是我国著名的首次探月“嫦娥一号”火箭的火箭残骸的编码。艺术家将这段四米多长的火箭残骸与一辆私家摩托车组合在一起,也许观众并未意识到或不敢相信这段火箭残骸的真实性。带有国家权力意味的火箭残骸极具机密性,与私家车组合后出现在公共空间,打破了“国家财物神圣不可侵犯”的常规思想,《CSP-TY1-1010》在公共空间的展出不是对其侵犯,却是对大众意识提出的挑战和对国家财物与公共空间关系的重新界定。

黄奎

黄奎,《纪念一个不重要的忘却》,2008

艺术家在四川某地发现一堵即将被拆毁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砖墙。在这面墙被拆毁之前,艺术家赶往那里,用图片和录像的方式仔细记录下了这堵墙上每一块砖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用油画的方式绘制在了复制的砖上。观众在展览现场看到的就是由102 块涂满油彩的“假砖”所随意组成的墙体。在一种时空和物质的转换过程中,现实中的 “违章建筑” 得到了 “纪念”,观念现实对物质现实完成了重构。

胡柳

胡柳,《天空》,2008

作品由大量涂抹过的数码照片组合而成。所选取的图片包括网上下载的新闻图片和艺术家的私人照片,图片上的背景被平涂的天蓝色油画颜料完全覆盖,留下一个只有视觉主体而没有景深的平面。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温家宝总理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 艺术家意在将这种对天空的关注和强调图像化,那些看似缺乏关联的图像,经由象征天空的平涂背景而产生了表面统一的视觉观感。在这里,被同种色彩涂抹掉的原本丰富真实的背景天空无疑成为某种“违章”之物,与美好的集体希望背道而驰,受到质疑。

Ingeborg Lüscher

Ingeborg Lüscher,《都灵》,1998/99

作品拍摄了位于意大利都灵一座公共广场上的一个露天菜市场关闭后的即时场景。以这座古城命名的摄影系列由六张照片组成,全景展示了物资浪费的不幸景象。照片中人的不在场暗喻了身体暴力或灾难的发生。水果、蔬菜、鲜花、木质篮子和纸箱堆满了地面,仿佛刚经历了一场爆炸。Luscher 将这个系列作品视作对于一种“建筑氛围”的捕捉,使观者误以为置身于战争后的遗迹之中。直指周遭日常的过度消费、贪婪与滥用现象,艺术家将我们的关注点引到缺席的人类行动的开始与结束上。艺术家拍摄照片后,清洁车就前来运走了这些垃圾,广场又准备好迎接另一个市场的进攻。

蒋志

蒋志,《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成钉子》,2008

蒋志,《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成钉子》,2008

这件作品由一幅摄影图片和一部影像组成,内容是关于2007年3月初发生在重庆杨家坪的” 史上最牛钉子户 “事件的记录。图片上是一束强光照射下的钉子户房屋 — 一个 2 层的红砖旧楼,因为周围的房屋都被拆除,地基被挖下十几米,这个楼像是一座孤岛,屹立在巨大的深坑中。这是艺术家关于 ”强光” 的系列作品的最后一件摄影作品,也是唯一张不是来源于想象和虚构,而是来源于现实中真实的场景,它却比虚构更具想象力,更为荒诞,如一束强光照亮了梦魇般的场景。影像是一部关于事发现场的纪录片,从中可以看到事件的主人公吴苹夫妇坚持与开发商对峙,被各方媒体围观采访的真实情境。从内容和题材上说,这件作品可能是 “违章建筑2” 展览中与展览题目最直观贴近的一个,写实性的记录镜头背后,是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金锋

金锋,《新大陆》,2008

这部影像作品里的主人公是一胖一瘦两个青年,他们在一片废弃的楼群荒地中游荡玩耍。作品是用向儿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的,配乐和解说都带有儿童广播剧的特点。作品中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镜头中两个神态闲散的年轻人分别被称为“国王” 和“大臣”,而他们活动的建筑废墟则是个 “王国”,一切行动和游戏都被赋予了与之相关的“政治意义”。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隐喻特征,用两个个体间看似简单诙谐的关系比照复杂严肃的人类历史中文化、政治权力体系内在的荒诞感,使上层建筑宏观无形的 “违章” 状态成为了一个可爱的戏剧模型。

Soni Kum

Soni Kum,《外国的天空》,2005

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后,住在日本的朝鲜人面临两种公民身份的选择,朝鲜或韩国。作为日本殖民主义的直接后果,目前大约有152,900 名朝鲜北方人住在日本。这个关于北朝社区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追忆和家族史来叙述完成的。
这部影片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档案胶片和录影镜头基础上加工虚构而成的。记忆经常不断的流转和被改编。“外国的天空”是我对过去的反思。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官方正式的历史记录从来都不是自由的。

李川

李川,《大宁县志》,2008

艺术家的父亲从八十年代起参与大宁县新县志的编写,至今仍在进行。目睹县志编写过程中对信息的屏蔽、筛选和误读,艺术家开始创作自己的《大宁县志》。

作品《大宁县志》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县志编写现场:一套办公桌椅,一本大开本的硬皮县志,虚拟的县志编写表彰图片。作为主体的大宁县志,外形上完全模仿和放大了清代的县志版本,采用手工印制装订而成;县志内容以当代的新闻图片,QQ聊天记录,绘画涂鸦,卫星地图截屏,电影画面,乱码文章等组成了一本虚拟的大宁县志。《大宁县志》是一个从个人化角度编写的公众历史文献。

李勇

李勇,《胜利路90号》,2008

这件装置作品是一个由许多拆卸下的旧房门所组成的小木屋。艺术家发现每一扇门就是一个家庭的叙事史和变迁史,每扇门后面室内空间都各不相同。这个由不同的记忆临时组装的房子在空间里充满了隔离和孤立感,像一座纪念碑,是胜利口号的建筑载体。另一方面,房屋内的安全帽,警示灯,废弃的糖果盒无不暗示一种身体的存在;邮政自行车、公共车把手和风向标又代表一种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的存在。身体和居所被迫在拆迁、迁徙、投递的过程中反复建构,社会空间与历史身体的矛盾在这个临时的违章空间里被再次挤压。

Lisa Norton

Lisa Norton,《延缓结构体系》,2008

项目介绍:

Systems for Slow(er) Structures(延缓结构体系)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基础,用于产生社区计划,旨在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环境下种族调查的功用,特别是在后殖民时代的亚洲。延缓结构体系名下的各种计划和研讨会,也旨在发展可传递和可输出的观念,造福人群并获得生计。由于建立在当地知识人力资本网络基础之上,该项计划寻求使当地经济更加可行,缓解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保持可持续的增长比例。延缓结构体系计划致力于同崇武镇社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发综合环境计划,确保未来的物质文化资源。

理想的结果是持续的恒稳态,即有关当下过程的网络的结果,而不是最后结果。因此,收益性是项目至关重要的标准,可社区能够用资本的显性语言来致力于“发达的”世界。尽管收益是项目的关键所在,但延缓结构体系并不热衷于为短期的、可任意使用的消费品营造或刺激市场,而是鼓励创新合作,发展地区市场,培养社区资源和能力。延缓结构体系将为具有缓慢的鉴赏品质的文化培育市场。为了继续成长并发育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当地生产应该是有效的、可获利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而且具有未来前景。研究机构、居民以及各产业之间的实验性合作将确保计划的适应性、可获利性以及地区的适用性。

计划目标包括:

河岸社区对未来的认知

恢复当地的尊严与地位

恢复手工艺的威信

鼓励跨代教育

社区能力培养

该计划最初于2005 年形成,当时命名为延缓构架体系,是一个对气候敏感的设计过程,为由于台风而引起的洪水导致无家可归的家庭进行家园重建的努力注入了活力。这项计划目前已得到极大推动,范围和复杂程度均有所扩大,吸引了当地的关注。我的合作者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助教陆珊(音译),她的专业是历史保护,研究方向是福建省现存文化。

刘韡

刘韡,《瓷器III》,2006

这件作品看上去很像是某种军用或科技设施的零部件,进而让人与飞行器联想在一起。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些日常瓷器用品的组装对接。原本熟悉的日常性在这一看似简单的重组过程中被消解和重新定义,而观众对这个陌生物体的判断实质上只是观众自身被社会化后所产生的集体想象,与社会教育机制和价值系统密切相关。作品独特的外在形态,即带有很强的“违章建筑”色彩,这种外在的 “反常” 与其所要传达的内在思考是一致的,“瓷器” 是一个不带有任何附加功能的笼统称呼,强调了那种脱离主观评判的客体存在状态。

刘韡,《看见的就是我的》,2006

这件装置作品由一个被切割的冰箱和与其相对应的一张一次性成像的照片所组成,是艺术家以 “切” 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之一。艺术家先用宝丽来一次成像相机拍取物体的局部,然后根据相片上的构图对被拍摄物件实行切割,以达到和照片中所拍图像构图的一致。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不是简单的建构起物质与图像间的对应关系,而是以无视物质的原本形态为手段,表达了某种将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物化与异化的过程,从而也对物权及都市流行的物质主义所带来的缺乏归属感等问题进行了揶揄。从观看的角度,没有进入图像的实物部分在现实中被剔除掉了,作为观看对象的物体和由观察者制造的主观图像之间产生了一种生硬的连接和一致性,处于自然状态的现实被图像改造和过滤为一种 “新” 现实。而这个 “新” 的现实无疑是一座 “违章建筑”,它将视野、真实性和图像混杂为某种有待定义、极具开放性的另类存在。

琴嘎

琴嘎,《硕鼠》,2008

15 只被染成白色的老鼠标本从上到下在被刷白的崭新墙上一字排开,墙面的下角有一个凿好的鼠洞,他们的姿态让人感觉正在快乐地奔向他们的 ‘乐土’。新年伊始,用 “老鼠” 作为作品的媒介,作者借用了中国农历鼠年的符号。在现当代美术馆白色空间中,这个装置作品打破了常规的阐述方式,使作品本身符合了展览“违章”的主题。作品的题目引用自《诗经》里《硕鼠》的标题。《硕鼠》提出了建立 “乐土” 和 “乐国” 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该作品在表达 “违章” 主题的同时,也试图在我们生处的处处充满 “违章” 的现实社会中提出对未来社会 “乌托邦 ”的设想。

邱志杰

邱志杰,《三面红旗》,2008

三面国旗大小红旗在展厅空中悬挂,旗子的高低关系像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上的国旗,高低不一。每面红旗上画满了粉笔服装剪裁线,并都有几块不同的形状被镂空。与三面红旗同时悬挂的还有两套红色的儿童服装,所用材料就是来自国旗上被镂空的面料。象征某一个集体权力的红旗被画上裁缝的粉笔线,高高在上的国家权力与民间生活产生了联系,暗含官方和民间的关系;国旗领奖台的排列与国旗做成的儿童衣服并置,暗示了精英文化和民生的关系。

邱志杰,《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广场》,2007

邱志杰,《江苏省华阴市华西村》,2007

此作品由两个分别命名的灯箱摄影图片组成,两张图片有着相似的视觉元素:两座貌似天安门的城楼。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地区的不同建筑,其共同点是它们都在公共空间里象征着权利。作者通过这种并置来反映中国建筑中的功能性和表象中存在的某种共性—— 汉白玉支撑之上的金碧辉煌,我们已经不需要知道它的其它信息就能判断它的性质和用途。另一方面,两个图片中反复出现戴面具的人在阅读精神分析方面的书,这些元素是作者对国民精神的诘问,人作为国家的组成元素,每一个人试图弄明白自己和自己身处的环境。然而,在一种坚实的体制建构之下,我们的努力会不会只是一种徒劳?

邵一

邵一,《痕迹1号》,2008

作品记录在高速公路上被车辆反复撵过且已干枯的动物和交通事故现场残留下来的血迹和碎玻璃等的整个场景。这个作品是作者发生在平常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的系列创作之一,是整个系列的开始,之后还会继续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记录。有观众引用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的诗句作观后感受,并称其为最心碎的作品。

沈晓闽

沈晓闽,《7” “9” “8”》,2002-2008

“7” “9” “8” 是一个三频录像组成的作品,用现场当事人的讲述和讨论勾勒出了北京798 地区存在面貌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关系冲突,作品创作时间前后持续了六年。三频录像分别关注了798 地区的三个主要利益群体:画廊,艺术家和798厂区管理团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片子拍摄和制作的六年里不断地互相排斥,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这样的关系网络编织出了今天亚洲最大的当代艺术聚集地。这个聚集地今天的稳固存在是建筑在过去的群体利益关系的相互冲突和转化过程中,但谁又能确保这种稳固有一天不会被另一种自我的违章行为所变革?

沈也

沈也,《即插即用》,2005

作品是对《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数字的借用,作品收集了一百零八个日常生活的各种插进与出的动作的形象,然后在不足十分钟的时间里使每个形象飞快地在屏幕中闪过。作品的创作手法不乏幽默色彩,它结束了在现代物质文明迅速发展背后,人类的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与动物本能的某种相似性。

苏中秋

苏中秋,《儿童教育白皮书》,2008

苏中秋是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师,多年来热衷于中国儿童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生活在西安的他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对西方的儿童教育理论和发展保持着密切关注,同时也不断在这些西方幼儿教育方法论里面加入对中国幼儿教育的设想,苏中秋现担任一所幼儿园的教育顾问。《儿童教育白皮书》是一个自白性质的录像,讲述了艺术家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观点,伴随录像的《儿童教育》小册子收集了相关的文献。一个个体对一种社会体制(幼儿教育系统)的极度关注和最终介入到实施自己的构想,这形成一个违章建筑体系的相互转化。

“白皮书是政府或官方的正式文件,当它们已经无作为或失效的状况下,只能由我们民间的话语介入”——苏中秋。

唐茂宏

唐茂宏,《坏人唐茂宏》,2008

唐茂宏的犯罪计划,一共12个

汤艺

汤艺,《在灾难和建设之间》,2008

雪白的骷髅躯干倒挂在幽绿的叶丛中,这样的并置最大程度地暗示了在同一空间下的不和谐性,并且高调化了矛盾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发展往往走向两极。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诠释作品:人们在炎热中无法想象寒冷,在寒冷中无法想象炎热; 在建设的热情中无法想象灾难降临,在灾难中,无法想象一切。

王易罡

王易罡,《这不是美国制造》,2007

这是王易罡《美国制造》系列作品之一。他采取了以现实图像与绘画创作相组合的方式,使画面形成了多元的不确定的感觉。画面中作者用美国国旗,汉堡等图像来象征美国,同时还描绘了伊拉克战争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国鲜明的批判态度和强烈的人道主义主张,使他艺术的社会批判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王易罡经常说艺术家是一个弱势群体,不能改变什么。但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艺术家是可以用色彩把自己的想法转换成艺术作品。这是艺术家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卫秉强

卫秉强,《霍志远在八不归山》,2007

“见到八不归山,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就将交给这山,这山是自己理想中的王国!”——摘自网络日记《八不归山——霍志远的理想国》。

录像作品《霍志远在八不归山》是对一个真人真事的记录。录像拍摄于山东曲阜的八不归山,记录的是这座山的承包人霍志远在自己的山上朗诵自己的包山日记。录像用近似古人在自家花园漫步、朗诵诗词的慢节奏展开,没有外界和时间的参与,整个片子显得超然。片中的主人公离开城市和物质,回归到耕种的生活,然而日记里体现的却是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看法,这事这人与现实若即若离的状态是作品所指向的违章之处。

肖雄

肖雄,《撞了》,2008

艺术家把一辆普通的报废面包车 “伪造” 成警车的样子,再将其冲撞打压变形后进行展示。观众在展览现场所看到的很像是某个交通事故的发生现场,而警车的外观和严重变形的车体内不停呼啸闪烁的警灯又很容易带来某种与敏感的政治性因素相关的想象判断。正如这件作品的名字 “撞了” 所显示的,在戏剧和叙事性的特征背后,是一种对于权力价值系统和社会现实性内在矛盾的指涉。但同时,作为 “违章建筑” 的作品之一,此作品题材上所具有的某种显而易见的对“违章”判定的反向话语特点,又是较为幽默的。

徐震

徐震,《无题》,2008

徐震的这件名为《无题》的装置作品是一堵涂满白色粘稠不干涂料的展墙。作品本身没有任何图案化的可视元素,以致观众很难发现这面看上去很普通的墙本身就是一件作品。同时这堵墙在展览现场又是被允许作为普通展墙来使用的,也就是说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可以附着在这面 “特殊” 的墙上进行展示。这些都增加了这件作品的隐蔽性,观众一般都只注意到墙上的作品而不会注意到墙体本身,只有当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自己衣物上粘染了白色涂料时,才会回头寻找原因,重新发现并观察它,而观众对此墙及其所带来的“伤害”的反应毫无疑问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在一种带有恶作剧成分的肆虐风格中,观众被迫参与到作品当中,并使其 “大相无形” 的宽泛隐喻空间里带有了某种具体化指向的意味。

杨光南

杨光南,《苗苗》,2008

装置作品《苗苗》由一个二十分钟的录像和一套实物卧具组成,实物来自于录像中主人公的真实生活。作品取材于艺术家的朋友苗苗,她在北京的某高级写字楼上班,生活环境却是极不相称的简陋,仍然用着大学时的蓝白格子床单和卧具。北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极大反差存在于无数的北漂人当中。这件作品还原出一个北漂个体的真实状态,发人深省的是现实生活的极大反差可能带来的内心失衡。作品中人物对未知梦想的麻木追求,体现出人性违章的一面。

杨振中

杨振中,《长征总闸》,2008

杨振中将在生活中常见的电闸开关放大制作成人体身高大小的实物,安置在展览现场真实的电闸旁边,通过技术处理后把它与电源相连接,使其具有了真实电闸的实用功能。如果有好奇的观众扳下电闸开关,将造成展场部分停电(包括灯光熄灭和影像播放设备的停止),合上开关后一切又恢复正常。这件装置作品看上去轻松幽默,观众的参与带来很强的现场感,但其所指向的却可能是一套严肃的带有社会批判性的权力关系体系。

余极

余极,《水牢》,2008

作品以一个白色牢笼为主体,放置在底部有水的三面封闭的狭小空间里,牢笼的内部充满了密集的刺状物,指向牢笼中心。作品还包括一个录像装置, 录像里重复播放着一个身穿西装的人在牢笼的中心,在密集的刺状物中挣扎扭曲的画面。牢笼象征着束缚和自囚,刺状物可以象征自我的刺痛和自醒。录像中的画面非常贴切地描绘出了现代社会中,现代人是如何在自我建构的封闭空间中,不断地在自我禁锢与自我反省中转换和挣扎。

张鼎

张鼎,《大时代》,2007

出生于甘肃的张鼎在这个作品里将视线投向他生活的城市:上海。
录像作品《大时代》是以上海为背景的一段梦游。伴随着八十年代风行上海的电子音乐,红色的舞台幕布缓缓拉开:身着白色西装的男士走上舞台,意外发现一辆装了马头的自行车,于是一场梦游开始了。男主人骑着马头自行车反复出现在公共场所中,彼此互不干涉,两种并行的存在传达出一种无逻辑、无意识的状态。片子借用电脑游戏的程式展开叙述在人工造景与现实场景之间自然切换,观众不自觉被带入故事情节,成为梦游的一部分。

张辽源

张辽源,《营业中》,2008

作品《营业中》采用的是公共商业空间里常见的自助储物柜,不同的是这里的两组储物柜是完全脱离人工操作的自主实体,它想开哪个门就开哪个。当一个人生产出来的机器有了这样的自我行动力,不得不让人警觉物质社会中的创造物是不是有一天也会开始何人类算倒账?将一个商业场所的现成品改装后,以一件艺术品的形式陈列于此,使其成为一个在现代商业社会语境下的一个预言。

章清

章清,《别太狠》,2008

章清在短短的六分多钟的录像里,讲述了在他儿时向他瞪眼的几个亲属邻居的过去和现在。作品由艺术家自己的独白声音和字幕投影以及亲友的无声画面组成,多维地再现童年的往事。其实现在艺术家已经与片中诸人物重归于好,而这一种理想主义地对个人自我历史的反观和陈述实际是现在对过去的回忆,有多少还真的像当年那样充满切肤之痛呢?在时间的推移中这种“别太狠”的情绪已经成为一种违章建筑。

周啸虎

周啸虎,《环境监测》,2008

《环境监测》是一件现场行为作品,在违章建筑II 展览的开幕当天实施。在展览现场,北京环境监测局的检测员们对长征空间违章建筑II现场的每件作品的甲醛含量,挥发物百分比,电磁辐射,噪音等污染因素作了检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 “污染” 一词也越来越敏感,艺术家幽默地将这种忧虑置换到艺术空间内部,提问艺术品也存在污染吗?从而引申出一系列问题:艺术品的污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观众在观看艺术品的时候该采取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和态度?《环境监测》以一种荒诞和夸张的现场行为诠释了人们在极其丰富的物质年代里逐渐丧失自主意志这样一种现象。

监测过程录像、检测报告以及图片已经在展厅里呈现。

朱昱

朱昱,《小西天》,2008

艺术家把羊的尸体绑上炸药炸成粉末,并将这些混合着泥土的骨肉碎片收集起来,用它们在有机玻璃板上撒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图的形状。人们在展览现场所看到的就是这个被固定并高高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由血肉和泥土所描绘的“巴以地图”。羊、尸体碎片和巴以地图,很容易让人和自杀式爆炸及中东地区纷争战乱的政治局势联系在一起。而作品的名字“小西天”,则使人产生某种与死亡及终极归属相关的宗教联想,同时这个名字也是北京的一个地名,具有一定的现实调侃意味。这些带有隐喻性的元素,在生理、心理、政治、宗教和社会学的层面与某种“违章”的现实性相关联。从布展的角度,由于超越了通常的视力范围,如果不加注意,很可能会忽略掉这件只有仰视才能发现的作品,这是其呈现方式上打破常规的“违章之处”,但对于不了解作品背景信息的观众而言,这件装置作品可能更像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与现场无关的建筑本身的附庸物。

包工头乐队

包工头乐队,《Super Complex-City Phase I:Hands-Free Strategy for Creative Business Practicing》,2008

包工头乐队通过对新媒体和资讯的整合,以现场表演的形式发掘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传奇。面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神话 ,包工头乐队以ppt演出, 媒体发布会,艺术活动的介入等方式, 反复重叠艺术界和房地产投资这两个领域里的生产与消费等话题,试图 对“成功”与“成就”进行重新的定位。

包工头乐队是一个发起于北京的艺术组合,小组成员包括观念艺术家,作家,艺术策划人以及建筑工人。小组的作品主要以干预的方式出现在媒体杂志,艺术博览会和艺术节当中。作品也包括一些这个城市当中的高楼与立交桥。他们还非常乐于接受您所给予的回扣。

“擅自将临时建筑建设为永久性的建筑” ——违章建筑定义之一。

“违章建筑” 在这里是一个借喻,对 “违章建筑” 的阐释显然是建立在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与美学系统的矛盾基础上的,针对的是文化理想主义发展自身的内在逻辑颠乱。在今天,人类面对着临时性的、位移的、无恒定标准的、自我建构的、被他者建构的“违章建筑”,其悖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时间与空间的过度阐释上。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实际上是被另一个主体所建构?我们无意去寻找两个或多个主体间的间隙所在,而是希望找到不同主体间相互覆盖下的新色谱所在— “违章”形态。这里要跨越时间,空间、历史、地理、人文等领域,从中我们试图去进行 “建筑”。积极意义的 “违章建筑” 应该是 “内”, “外” 相互置换观照下的一个非稳定主体性生成的来龙去脉。“违章” 是一个单向度二元是非判断,是横截面;“建筑” 是复杂多维度的人类生存欲望需要,是一个动态链,必需与前者依附才能产生意义。我们在这种状态里游戏,也被这种状态所游戏,因为 “违章建筑” 构筑我们的日常,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可能是某种个体的身体知觉经验史,也可能是某个集体无意识建构历程,每条线蜿蜒交错而自相矛盾又形影不离,互为镜像而生成自我。所以我们不是试图从社会统计学角度的横截面来剖析,而是希望从社会发展游走形态的纵向发生学来寻找过程中历史的、现在的或者未来的意义。世界性的违章建筑遭遇虽然其所 “违” 的 “章” 各各不同,但现实叙述的吊诡就是在将临时性 “建筑” 转化为永久性 “建筑” 同时,永久性 “建筑” 也成了临时性的 “违章建筑”。

长征计划在2006年推出了 “违章建筑 I”, 作为2008年长征空间的首个群展, “违章建筑Ⅱ” 除了参加人数多达30 多位的特点外, 还将在布展等呈现方式上有个特征明显的违章:打破现当代美术馆白色空间中的约定俗成的阐释作品的方式, 否定作品在空间中视觉的和声音上的区隔, 在这么一个主题展中, 拥抱物理的关联才能建立视觉与心理的关联, 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矛盾碰撞. 否定常规性对作品之间的线性语义或独立意义的叙述形式,这种混杂的并置以隐晦的暗示和高调的矛盾来消解导引企图,还是无法回避主观的策展意图, 从而使 “违章” 和 “建筑” 成为一个真实性的主体现场。

我们为什么无时不在 “违章” 中 “建筑”,同时又无时不在 “建筑” 中 “违章”,周而复始,乐此不彼?

一切都建筑在违章中。

展览现场

陈界仁

陈界仁,《八德》,2005

陈界仁创作自述

拍摄这部短片的想法,来自我在过去拍片的「区域」闲逛时,看到街头上一个不起眼的建筑招商广告。通常这类广告上都会有虚拟的计算机绘图,供人想象建筑完工后夸大宏伟的建筑影像,但在这个建筑招商广告上,只单调地写着「宏观大镇」几个字,和一个指示方向的箭头与连络电话。循着箭头的方向前去,是刚拆除旧的工厂后还未开发的一大片荒地。

围绕着「宏观大镇」这块荒地的周围,有马达工厂的工人与恶性关厂的资方抗争后的现场;有我曾经拍摄过,现在已进入法律拍卖程序的成衣工厂;还有几家专门收购旧办公室桌椅的公司,和我认识的一些以做临时工维生的居民。通过这些居民的带领,我还发现了一间空置的办公室,里面留有将近20年前的计算机设备﹝注1﹞,和再也无法阅读的旧式计算机磁盘,这间办公室同样也是被法院查封的空间。

这些「区域」内的工厂,在全球经济型态的重新分工下,有的因为资方恶性关厂或是经营不善,因而不断的转卖、拆除和改建。使得「区域」内的景观像是一个始终未能完成的「拼贴式」城镇。而「区域」内居民的谋生方式,也只能随着经济型态的转变而改变谋生方式。

在影片中我邀请了以临时工维生的居民和我的朋友,游走于「宏观大镇」四周那些被法院查封等待拍卖的空间﹝注2﹞,如同他们作为临时工到处谋生的方式,也如同「区域」内不断改建与拆除的建筑,影片中的叙事不在于呈现任何具体事件的开始或结束,而只是一些临时工的「行为过程」,这些「行为过程」的片段,是撷取自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内容,同样的,空间内已被法院查封不能搬离的对象,在影片中也只是被不断的「移动位置」,而不是被真正的搬走。对我而言,无论是临时雇工的 「行为过程」、或是只能被反复「移动位置」的对象,似乎都与「宏观大镇」的广告招牌上,那个指示方向的箭头有关,那个箭头似乎既不是指向目前空无一物的荒地,也不是指向那目前还无法想象的「宏观大镇」,反而像是指向了一个「失去时间意义」的空间。

注1:影片中出现的计算机为「王安计算机」,成立于1951年,1980年代晚期,计算机业面临巨幅改变,产品需求由大型计算机改为小巧的个人计算机。「王安计算机」因未能生产兼容性高的个人计算机,而于1992年宣布破产,影片中的有些计算机虽然还可以打开电源开关,但屏幕只能一直停留在写着“POWER-ON  DIAGNOSTIC  IS RUNNING”的画面。
注2:影片中出现的所有建筑物,都因为资方积欠劳工退休金与银行贷款等债务问题,目前已被
法院查封,准备公开拍卖中。
注3:影片名称来自我常闲逛的区域-「八德」,「八德」中文的原意是指儒家的八种道德规训。

陈杰

陈杰,《Google 热词 ‘What is Love?’》,2005

这件绘画和声音装置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在google 中以 “w” 开头的搜索条目中被搜寻最多的一句话 “what is love? ” 借助于计算机播放器读出的声音频谱图,艺术家将这句话图像化于画布之上。词语、文本、声音、图像,和其所要传达的情感之间纠结、映射、互生,没有明确的边界。对于艺术家而言,这件作品除了绘制涂抹过程中所带来的手工快感,更多的只是一个关于图像和词语之间的能指与所指的游戏。

陈秋林

陈秋林,《关于徐昭华的梦想》,2008

这部作品由两部影像组成,内容都是与一位常年坚持宣讲精神文明建设的四川农民徐昭华有关的。一部采用记录片的形式,并结合电视台相关专题节目的内容,对这位 “奇人” 的日常行为活动进行了客观描述。另一部拍摄的是某个现代都市的日常景观,街道、广场、商厦、流动的人群等,而屏幕上在不停滚动的字幕则是另一部影像中徐昭华在对公众不停宣讲的有关社会文明的内容。在展览开幕当天,艺术家还把片中的主人公徐昭华请到了展览现场,对观众进行了一次实地的文明宣教。在影像,语言,实际行为三者的微妙关系所组成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引人思索的真实人物和事件的发生状态。

洪浩

洪浩,《39°59’46.21″N 116°29’59.61″E》,2008

洪浩,《39°59’24.84″N 116°31’34.50″E》,2008

洪浩,《40°00’19.47″N 116°26’40.65″E》,2008

洪浩将从Google Earth 中查找到的 798、草场地、环铁和酒厂艺术区的地面图像各自制成油画,在两种图像介质的转换过程中,艺术家试图从建筑本身的角度去审视艺术对于环境的改变,并对 “违章状态” 是否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原动力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黄宽&魏雪冰

黄宽&魏雪冰,《CSP-TY1-1010》,装置,2008

黄宽和魏雪冰是一组青年艺术家组合,他们两人共同构思和实施了作品《CSP-TY1-1010》。
CSP-TY1-1010是我国著名的首次探月“嫦娥一号”火箭的火箭残骸的编码。艺术家将这段四米多长的火箭残骸与一辆私家摩托车组合在一起,也许观众并未意识到或不敢相信这段火箭残骸的真实性。带有国家权力意味的火箭残骸极具机密性,与私家车组合后出现在公共空间,打破了“国家财物神圣不可侵犯”的常规思想,《CSP-TY1-1010》在公共空间的展出不是对其侵犯,却是对大众意识提出的挑战和对国家财物与公共空间关系的重新界定。

黄奎

黄奎,《纪念一个不重要的忘却》,2008

艺术家在四川某地发现一堵即将被拆毁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砖墙。在这面墙被拆毁之前,艺术家赶往那里,用图片和录像的方式仔细记录下了这堵墙上每一块砖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用油画的方式绘制在了复制的砖上。观众在展览现场看到的就是由102 块涂满油彩的“假砖”所随意组成的墙体。在一种时空和物质的转换过程中,现实中的 “违章建筑” 得到了 “纪念”,观念现实对物质现实完成了重构。

胡柳

胡柳,《天空》,2008

作品由大量涂抹过的数码照片组合而成。所选取的图片包括网上下载的新闻图片和艺术家的私人照片,图片上的背景被平涂的天蓝色油画颜料完全覆盖,留下一个只有视觉主体而没有景深的平面。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温家宝总理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 艺术家意在将这种对天空的关注和强调图像化,那些看似缺乏关联的图像,经由象征天空的平涂背景而产生了表面统一的视觉观感。在这里,被同种色彩涂抹掉的原本丰富真实的背景天空无疑成为某种“违章”之物,与美好的集体希望背道而驰,受到质疑。

Ingeborg Lüscher

Ingeborg Lüscher,《都灵》,1998/99

作品拍摄了位于意大利都灵一座公共广场上的一个露天菜市场关闭后的即时场景。以这座古城命名的摄影系列由六张照片组成,全景展示了物资浪费的不幸景象。照片中人的不在场暗喻了身体暴力或灾难的发生。水果、蔬菜、鲜花、木质篮子和纸箱堆满了地面,仿佛刚经历了一场爆炸。Luscher 将这个系列作品视作对于一种“建筑氛围”的捕捉,使观者误以为置身于战争后的遗迹之中。直指周遭日常的过度消费、贪婪与滥用现象,艺术家将我们的关注点引到缺席的人类行动的开始与结束上。艺术家拍摄照片后,清洁车就前来运走了这些垃圾,广场又准备好迎接另一个市场的进攻。

蒋志

蒋志,《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成钉子》,2008

蒋志,《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变成钉子》,2008

这件作品由一幅摄影图片和一部影像组成,内容是关于2007年3月初发生在重庆杨家坪的” 史上最牛钉子户 “事件的记录。图片上是一束强光照射下的钉子户房屋 — 一个 2 层的红砖旧楼,因为周围的房屋都被拆除,地基被挖下十几米,这个楼像是一座孤岛,屹立在巨大的深坑中。这是艺术家关于 ”强光” 的系列作品的最后一件摄影作品,也是唯一张不是来源于想象和虚构,而是来源于现实中真实的场景,它却比虚构更具想象力,更为荒诞,如一束强光照亮了梦魇般的场景。影像是一部关于事发现场的纪录片,从中可以看到事件的主人公吴苹夫妇坚持与开发商对峙,被各方媒体围观采访的真实情境。从内容和题材上说,这件作品可能是 “违章建筑2” 展览中与展览题目最直观贴近的一个,写实性的记录镜头背后,是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金锋

金锋,《新大陆》,2008

这部影像作品里的主人公是一胖一瘦两个青年,他们在一片废弃的楼群荒地中游荡玩耍。作品是用向儿童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叙述的,配乐和解说都带有儿童广播剧的特点。作品中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镜头中两个神态闲散的年轻人分别被称为“国王” 和“大臣”,而他们活动的建筑废墟则是个 “王国”,一切行动和游戏都被赋予了与之相关的“政治意义”。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隐喻特征,用两个个体间看似简单诙谐的关系比照复杂严肃的人类历史中文化、政治权力体系内在的荒诞感,使上层建筑宏观无形的 “违章” 状态成为了一个可爱的戏剧模型。

Soni Kum

Soni Kum,《外国的天空》,2005

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后,住在日本的朝鲜人面临两种公民身份的选择,朝鲜或韩国。作为日本殖民主义的直接后果,目前大约有152,900 名朝鲜北方人住在日本。这个关于北朝社区的故事是通过我的追忆和家族史来叙述完成的。
这部影片是在真实历史事件的档案胶片和录影镜头基础上加工虚构而成的。记忆经常不断的流转和被改编。“外国的天空”是我对过去的反思。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官方正式的历史记录从来都不是自由的。

李川

李川,《大宁县志》,2008

艺术家的父亲从八十年代起参与大宁县新县志的编写,至今仍在进行。目睹县志编写过程中对信息的屏蔽、筛选和误读,艺术家开始创作自己的《大宁县志》。

作品《大宁县志》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县志编写现场:一套办公桌椅,一本大开本的硬皮县志,虚拟的县志编写表彰图片。作为主体的大宁县志,外形上完全模仿和放大了清代的县志版本,采用手工印制装订而成;县志内容以当代的新闻图片,QQ聊天记录,绘画涂鸦,卫星地图截屏,电影画面,乱码文章等组成了一本虚拟的大宁县志。《大宁县志》是一个从个人化角度编写的公众历史文献。

李勇

李勇,《胜利路90号》,2008

这件装置作品是一个由许多拆卸下的旧房门所组成的小木屋。艺术家发现每一扇门就是一个家庭的叙事史和变迁史,每扇门后面室内空间都各不相同。这个由不同的记忆临时组装的房子在空间里充满了隔离和孤立感,像一座纪念碑,是胜利口号的建筑载体。另一方面,房屋内的安全帽,警示灯,废弃的糖果盒无不暗示一种身体的存在;邮政自行车、公共车把手和风向标又代表一种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的存在。身体和居所被迫在拆迁、迁徙、投递的过程中反复建构,社会空间与历史身体的矛盾在这个临时的违章空间里被再次挤压。

Lisa Norton

Lisa Norton,《延缓结构体系》,2008

项目介绍:

Systems for Slow(er) Structures(延缓结构体系)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基础,用于产生社区计划,旨在发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环境下种族调查的功用,特别是在后殖民时代的亚洲。延缓结构体系名下的各种计划和研讨会,也旨在发展可传递和可输出的观念,造福人群并获得生计。由于建立在当地知识人力资本网络基础之上,该项计划寻求使当地经济更加可行,缓解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保持可持续的增长比例。延缓结构体系计划致力于同崇武镇社区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发综合环境计划,确保未来的物质文化资源。

理想的结果是持续的恒稳态,即有关当下过程的网络的结果,而不是最后结果。因此,收益性是项目至关重要的标准,可社区能够用资本的显性语言来致力于“发达的”世界。尽管收益是项目的关键所在,但延缓结构体系并不热衷于为短期的、可任意使用的消费品营造或刺激市场,而是鼓励创新合作,发展地区市场,培养社区资源和能力。延缓结构体系将为具有缓慢的鉴赏品质的文化培育市场。为了继续成长并发育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当地生产应该是有效的、可获利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而且具有未来前景。研究机构、居民以及各产业之间的实验性合作将确保计划的适应性、可获利性以及地区的适用性。

计划目标包括:

河岸社区对未来的认知

恢复当地的尊严与地位

恢复手工艺的威信

鼓励跨代教育

社区能力培养

该计划最初于2005 年形成,当时命名为延缓构架体系,是一个对气候敏感的设计过程,为由于台风而引起的洪水导致无家可归的家庭进行家园重建的努力注入了活力。这项计划目前已得到极大推动,范围和复杂程度均有所扩大,吸引了当地的关注。我的合作者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助教陆珊(音译),她的专业是历史保护,研究方向是福建省现存文化。

刘韡

刘韡,《瓷器III》,2006

这件作品看上去很像是某种军用或科技设施的零部件,进而让人与飞行器联想在一起。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些日常瓷器用品的组装对接。原本熟悉的日常性在这一看似简单的重组过程中被消解和重新定义,而观众对这个陌生物体的判断实质上只是观众自身被社会化后所产生的集体想象,与社会教育机制和价值系统密切相关。作品独特的外在形态,即带有很强的“违章建筑”色彩,这种外在的 “反常” 与其所要传达的内在思考是一致的,“瓷器” 是一个不带有任何附加功能的笼统称呼,强调了那种脱离主观评判的客体存在状态。

刘韡,《看见的就是我的》,2006

这件装置作品由一个被切割的冰箱和与其相对应的一张一次性成像的照片所组成,是艺术家以 “切” 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之一。艺术家先用宝丽来一次成像相机拍取物体的局部,然后根据相片上的构图对被拍摄物件实行切割,以达到和照片中所拍图像构图的一致。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不是简单的建构起物质与图像间的对应关系,而是以无视物质的原本形态为手段,表达了某种将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物化与异化的过程,从而也对物权及都市流行的物质主义所带来的缺乏归属感等问题进行了揶揄。从观看的角度,没有进入图像的实物部分在现实中被剔除掉了,作为观看对象的物体和由观察者制造的主观图像之间产生了一种生硬的连接和一致性,处于自然状态的现实被图像改造和过滤为一种 “新” 现实。而这个 “新” 的现实无疑是一座 “违章建筑”,它将视野、真实性和图像混杂为某种有待定义、极具开放性的另类存在。

琴嘎

琴嘎,《硕鼠》,2008

15 只被染成白色的老鼠标本从上到下在被刷白的崭新墙上一字排开,墙面的下角有一个凿好的鼠洞,他们的姿态让人感觉正在快乐地奔向他们的 ‘乐土’。新年伊始,用 “老鼠” 作为作品的媒介,作者借用了中国农历鼠年的符号。在现当代美术馆白色空间中,这个装置作品打破了常规的阐述方式,使作品本身符合了展览“违章”的主题。作品的题目引用自《诗经》里《硕鼠》的标题。《硕鼠》提出了建立 “乐土” 和 “乐国” 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该作品在表达 “违章” 主题的同时,也试图在我们生处的处处充满 “违章” 的现实社会中提出对未来社会 “乌托邦 ”的设想。

邱志杰

邱志杰,《三面红旗》,2008

三面国旗大小红旗在展厅空中悬挂,旗子的高低关系像奥运会的颁奖仪式上的国旗,高低不一。每面红旗上画满了粉笔服装剪裁线,并都有几块不同的形状被镂空。与三面红旗同时悬挂的还有两套红色的儿童服装,所用材料就是来自国旗上被镂空的面料。象征某一个集体权力的红旗被画上裁缝的粉笔线,高高在上的国家权力与民间生活产生了联系,暗含官方和民间的关系;国旗领奖台的排列与国旗做成的儿童衣服并置,暗示了精英文化和民生的关系。

邱志杰,《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广场》,2007

邱志杰,《江苏省华阴市华西村》,2007

此作品由两个分别命名的灯箱摄影图片组成,两张图片有着相似的视觉元素:两座貌似天安门的城楼。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地区的不同建筑,其共同点是它们都在公共空间里象征着权利。作者通过这种并置来反映中国建筑中的功能性和表象中存在的某种共性—— 汉白玉支撑之上的金碧辉煌,我们已经不需要知道它的其它信息就能判断它的性质和用途。另一方面,两个图片中反复出现戴面具的人在阅读精神分析方面的书,这些元素是作者对国民精神的诘问,人作为国家的组成元素,每一个人试图弄明白自己和自己身处的环境。然而,在一种坚实的体制建构之下,我们的努力会不会只是一种徒劳?

邵一

邵一,《痕迹1号》,2008

作品记录在高速公路上被车辆反复撵过且已干枯的动物和交通事故现场残留下来的血迹和碎玻璃等的整个场景。这个作品是作者发生在平常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的系列创作之一,是整个系列的开始,之后还会继续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记录。有观众引用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的诗句作观后感受,并称其为最心碎的作品。

沈晓闽

沈晓闽,《7” “9” “8”》,2002-2008

“7” “9” “8” 是一个三频录像组成的作品,用现场当事人的讲述和讨论勾勒出了北京798 地区存在面貌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关系冲突,作品创作时间前后持续了六年。三频录像分别关注了798 地区的三个主要利益群体:画廊,艺术家和798厂区管理团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片子拍摄和制作的六年里不断地互相排斥,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这样的关系网络编织出了今天亚洲最大的当代艺术聚集地。这个聚集地今天的稳固存在是建筑在过去的群体利益关系的相互冲突和转化过程中,但谁又能确保这种稳固有一天不会被另一种自我的违章行为所变革?

沈也

沈也,《即插即用》,2005

作品是对《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数字的借用,作品收集了一百零八个日常生活的各种插进与出的动作的形象,然后在不足十分钟的时间里使每个形象飞快地在屏幕中闪过。作品的创作手法不乏幽默色彩,它结束了在现代物质文明迅速发展背后,人类的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与动物本能的某种相似性。

苏中秋

苏中秋,《儿童教育白皮书》,2008

苏中秋是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师,多年来热衷于中国儿童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生活在西安的他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对西方的儿童教育理论和发展保持着密切关注,同时也不断在这些西方幼儿教育方法论里面加入对中国幼儿教育的设想,苏中秋现担任一所幼儿园的教育顾问。《儿童教育白皮书》是一个自白性质的录像,讲述了艺术家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观点,伴随录像的《儿童教育》小册子收集了相关的文献。一个个体对一种社会体制(幼儿教育系统)的极度关注和最终介入到实施自己的构想,这形成一个违章建筑体系的相互转化。

“白皮书是政府或官方的正式文件,当它们已经无作为或失效的状况下,只能由我们民间的话语介入”——苏中秋。

唐茂宏

唐茂宏,《坏人唐茂宏》,2008

唐茂宏的犯罪计划,一共12个

汤艺

汤艺,《在灾难和建设之间》,2008

雪白的骷髅躯干倒挂在幽绿的叶丛中,这样的并置最大程度地暗示了在同一空间下的不和谐性,并且高调化了矛盾的碰撞。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发展往往走向两极。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诠释作品:人们在炎热中无法想象寒冷,在寒冷中无法想象炎热; 在建设的热情中无法想象灾难降临,在灾难中,无法想象一切。

王易罡

王易罡,《这不是美国制造》,2007

这是王易罡《美国制造》系列作品之一。他采取了以现实图像与绘画创作相组合的方式,使画面形成了多元的不确定的感觉。画面中作者用美国国旗,汉堡等图像来象征美国,同时还描绘了伊拉克战争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国鲜明的批判态度和强烈的人道主义主张,使他艺术的社会批判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王易罡经常说艺术家是一个弱势群体,不能改变什么。但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艺术家是可以用色彩把自己的想法转换成艺术作品。这是艺术家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卫秉强

卫秉强,《霍志远在八不归山》,2007

“见到八不归山,我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就将交给这山,这山是自己理想中的王国!”——摘自网络日记《八不归山——霍志远的理想国》。

录像作品《霍志远在八不归山》是对一个真人真事的记录。录像拍摄于山东曲阜的八不归山,记录的是这座山的承包人霍志远在自己的山上朗诵自己的包山日记。录像用近似古人在自家花园漫步、朗诵诗词的慢节奏展开,没有外界和时间的参与,整个片子显得超然。片中的主人公离开城市和物质,回归到耕种的生活,然而日记里体现的却是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看法,这事这人与现实若即若离的状态是作品所指向的违章之处。

肖雄

肖雄,《撞了》,2008

艺术家把一辆普通的报废面包车 “伪造” 成警车的样子,再将其冲撞打压变形后进行展示。观众在展览现场所看到的很像是某个交通事故的发生现场,而警车的外观和严重变形的车体内不停呼啸闪烁的警灯又很容易带来某种与敏感的政治性因素相关的想象判断。正如这件作品的名字 “撞了” 所显示的,在戏剧和叙事性的特征背后,是一种对于权力价值系统和社会现实性内在矛盾的指涉。但同时,作为 “违章建筑” 的作品之一,此作品题材上所具有的某种显而易见的对“违章”判定的反向话语特点,又是较为幽默的。

徐震

徐震,《无题》,2008

徐震的这件名为《无题》的装置作品是一堵涂满白色粘稠不干涂料的展墙。作品本身没有任何图案化的可视元素,以致观众很难发现这面看上去很普通的墙本身就是一件作品。同时这堵墙在展览现场又是被允许作为普通展墙来使用的,也就是说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可以附着在这面 “特殊” 的墙上进行展示。这些都增加了这件作品的隐蔽性,观众一般都只注意到墙上的作品而不会注意到墙体本身,只有当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自己衣物上粘染了白色涂料时,才会回头寻找原因,重新发现并观察它,而观众对此墙及其所带来的“伤害”的反应毫无疑问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在一种带有恶作剧成分的肆虐风格中,观众被迫参与到作品当中,并使其 “大相无形” 的宽泛隐喻空间里带有了某种具体化指向的意味。

杨光南

杨光南,《苗苗》,2008

装置作品《苗苗》由一个二十分钟的录像和一套实物卧具组成,实物来自于录像中主人公的真实生活。作品取材于艺术家的朋友苗苗,她在北京的某高级写字楼上班,生活环境却是极不相称的简陋,仍然用着大学时的蓝白格子床单和卧具。北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极大反差存在于无数的北漂人当中。这件作品还原出一个北漂个体的真实状态,发人深省的是现实生活的极大反差可能带来的内心失衡。作品中人物对未知梦想的麻木追求,体现出人性违章的一面。

杨振中

杨振中,《长征总闸》,2008

杨振中将在生活中常见的电闸开关放大制作成人体身高大小的实物,安置在展览现场真实的电闸旁边,通过技术处理后把它与电源相连接,使其具有了真实电闸的实用功能。如果有好奇的观众扳下电闸开关,将造成展场部分停电(包括灯光熄灭和影像播放设备的停止),合上开关后一切又恢复正常。这件装置作品看上去轻松幽默,观众的参与带来很强的现场感,但其所指向的却可能是一套严肃的带有社会批判性的权力关系体系。

余极

余极,《水牢》,2008

作品以一个白色牢笼为主体,放置在底部有水的三面封闭的狭小空间里,牢笼的内部充满了密集的刺状物,指向牢笼中心。作品还包括一个录像装置, 录像里重复播放着一个身穿西装的人在牢笼的中心,在密集的刺状物中挣扎扭曲的画面。牢笼象征着束缚和自囚,刺状物可以象征自我的刺痛和自醒。录像中的画面非常贴切地描绘出了现代社会中,现代人是如何在自我建构的封闭空间中,不断地在自我禁锢与自我反省中转换和挣扎。

张鼎

张鼎,《大时代》,2007

出生于甘肃的张鼎在这个作品里将视线投向他生活的城市:上海。
录像作品《大时代》是以上海为背景的一段梦游。伴随着八十年代风行上海的电子音乐,红色的舞台幕布缓缓拉开:身着白色西装的男士走上舞台,意外发现一辆装了马头的自行车,于是一场梦游开始了。男主人骑着马头自行车反复出现在公共场所中,彼此互不干涉,两种并行的存在传达出一种无逻辑、无意识的状态。片子借用电脑游戏的程式展开叙述在人工造景与现实场景之间自然切换,观众不自觉被带入故事情节,成为梦游的一部分。

张辽源

张辽源,《营业中》,2008

作品《营业中》采用的是公共商业空间里常见的自助储物柜,不同的是这里的两组储物柜是完全脱离人工操作的自主实体,它想开哪个门就开哪个。当一个人生产出来的机器有了这样的自我行动力,不得不让人警觉物质社会中的创造物是不是有一天也会开始何人类算倒账?将一个商业场所的现成品改装后,以一件艺术品的形式陈列于此,使其成为一个在现代商业社会语境下的一个预言。

章清

章清,《别太狠》,2008

章清在短短的六分多钟的录像里,讲述了在他儿时向他瞪眼的几个亲属邻居的过去和现在。作品由艺术家自己的独白声音和字幕投影以及亲友的无声画面组成,多维地再现童年的往事。其实现在艺术家已经与片中诸人物重归于好,而这一种理想主义地对个人自我历史的反观和陈述实际是现在对过去的回忆,有多少还真的像当年那样充满切肤之痛呢?在时间的推移中这种“别太狠”的情绪已经成为一种违章建筑。

周啸虎

周啸虎,《环境监测》,2008

《环境监测》是一件现场行为作品,在违章建筑II 展览的开幕当天实施。在展览现场,北京环境监测局的检测员们对长征空间违章建筑II现场的每件作品的甲醛含量,挥发物百分比,电磁辐射,噪音等污染因素作了检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 “污染” 一词也越来越敏感,艺术家幽默地将这种忧虑置换到艺术空间内部,提问艺术品也存在污染吗?从而引申出一系列问题:艺术品的污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观众在观看艺术品的时候该采取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和态度?《环境监测》以一种荒诞和夸张的现场行为诠释了人们在极其丰富的物质年代里逐渐丧失自主意志这样一种现象。

监测过程录像、检测报告以及图片已经在展厅里呈现。

朱昱

朱昱,《小西天》,2008

艺术家把羊的尸体绑上炸药炸成粉末,并将这些混合着泥土的骨肉碎片收集起来,用它们在有机玻璃板上撒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图的形状。人们在展览现场所看到的就是这个被固定并高高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由血肉和泥土所描绘的“巴以地图”。羊、尸体碎片和巴以地图,很容易让人和自杀式爆炸及中东地区纷争战乱的政治局势联系在一起。而作品的名字“小西天”,则使人产生某种与死亡及终极归属相关的宗教联想,同时这个名字也是北京的一个地名,具有一定的现实调侃意味。这些带有隐喻性的元素,在生理、心理、政治、宗教和社会学的层面与某种“违章”的现实性相关联。从布展的角度,由于超越了通常的视力范围,如果不加注意,很可能会忽略掉这件只有仰视才能发现的作品,这是其呈现方式上打破常规的“违章之处”,但对于不了解作品背景信息的观众而言,这件装置作品可能更像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与现场无关的建筑本身的附庸物。

包工头乐队

包工头乐队,《Super Complex-City Phase I:Hands-Free Strategy for Creative Business Practicing》,2008

包工头乐队通过对新媒体和资讯的整合,以现场表演的形式发掘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传奇。面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神话 ,包工头乐队以ppt演出, 媒体发布会,艺术活动的介入等方式, 反复重叠艺术界和房地产投资这两个领域里的生产与消费等话题,试图 对“成功”与“成就”进行重新的定位。

包工头乐队是一个发起于北京的艺术组合,小组成员包括观念艺术家,作家,艺术策划人以及建筑工人。小组的作品主要以干预的方式出现在媒体杂志,艺术博览会和艺术节当中。作品也包括一些这个城市当中的高楼与立交桥。他们还非常乐于接受您所给予的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