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调研和策展意图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08年-2009年

地点:越南、柬埔寨、老挝

 

胡志明小道曾在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时期(1954-75)被用作越南北方和南方、老挝、柬埔寨之间的战时物流秘密通道,小道由复杂的公路网络、乡村小道、山林小道组成;这一地区同时也是两大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和苏联)与美国的政治策略交锋点 — 中国支持“第三世界”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运动的决定是毛泽东提出的 “团结大众抗击帝国主义势力侵犯国家边界”的行动之一。胡志明小道分支繁复的地理现象暗示着该地区多种历史叙述的矛盾,历史上,中国与陈朝时期的越南仍保持君臣关系......忽必烈在十三世纪攻入越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越南对柬埔寨进行占领......

长征计划为何发起“胡志明小道”项目?

2002年的“长征”从宏大叙述出发,8年后我们更明确地针对一个视觉政治经济学的“隐性空间”,它和胡志明小道一样,不但在地理、国际关系上有着隐蔽、不断延伸、纵横交织等特点,也对现实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上文所提到的问题,“胡志明小道”应该是一次唤醒,挣脱既定社会角色带来的包袱,而重新背上历史感的“包袱”;“胡志明小道”应该是点状的事件和现场串联起的一次行动,把“表演Acting”物化为“行动Action”,通过这个“表演Acting”和“行动Action”, 使人身体、记忆、话语的交流重新敏感化、重新现场化、重新历史化 — 我们重新面对和拥有一个“百感交集”的状态,以此作为基础,镶入空间和历史的“隐性政治空间”的建构。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个体很难在社会生产的体制下摆脱既定的角色身份,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在一个更广泛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来检讨、思考和重新定义被表述为后冷战、后革命、后殖民、后历史的现实。而渴求作为文化系统生产、思想结构呈现、记忆和知识的物证的艺术,却日渐成为了全球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政治正确的物证和日常奇观。

那么,在艺术界的“体制批判”和“社会参与”两个思潮以及“相对主义”的应对方法之后,是否能有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作为个体的人是否还能对历史有所表态 — 有历史感地活着?胡志明小道本身分支繁复的地理现象就隐喻着多种历史叙述的潜藏状态,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个“隐秘的空间”— 一条当代视觉政治经济学的“胡志明小道”?今天的胡志明小道来自何方又走向何方?

因此,“长征计划 — 胡志明小道”是 2002年“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的再出发和重新命名。从东南亚地区切入,以胡志明小道作为一个隐喻和讨论的出发点,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固有认知体系与身份的重新理解,创作、展览和市场的等体制构成的生产关系等等结合起来,通过全球共同面对的当代艺术问题构成基本面,把人们对历史、集体意识、空间记忆、视觉、身体的经验编织在一起,把多个区域、多个个体正在发生的艺术生产现场动员、组织起 来。2002年的长征从宏大叙述出发,8年后,最终到达的是“胡志明小道”这个隐形空间。我们假定,实际上是存在着无数个隐性空间的,存在着网状的胡志明小道。

我们通过思想和身体的行走使它显形,从世界是平的全球资本主义市场逻辑里面出走,用“思想-话语-身体-行动”形成一种唤醒和镶入空间和历史的 ‘隐性政治空间’的建构。

“长征计划 — 胡志明小道”不是展览标题,不是项目标题,不是生活体验,而是现场!它以调研、教育论坛、行走、剧场、知识库等元素构成。

项目组织结构

长征计划
总策划:卢杰

胡志明小道工作组
政治委员:卢杰
组织委员:许婷婷
学习委员:宋轶
国际委员:张欣
生活委员:江弋舟
宣传委员:王雷 影像/文字书记员:董钧、翁桢琪、罗文 宏、杜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