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
第一阶段|调研和策展意图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08年-2009年
地点:越南、柬埔寨、老挝
第二阶段|驻地教育论坛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09年7月
地点:北京
第三阶段|行走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10年6月12日-7月3日
地点:越南、柬埔寨、老挝、中国
第四阶段|排演&剧场
胡志明小道
2010年9月4日 – 11月4日,长征空间,北京
2010年10月23日 – 2011年2月28日 上海美术馆,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上海
参与的策展人、艺术家、哲学家十三条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10
作者:参与”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的策展人、艺术家和哲学家
参与者与大事记
胡志明小道
时间:2006年至2010年
第四阶段|排演&剧场
胡志明小道
2010年9月4日 – 11月4日,长征空间,北京
2010年10月23日 – 2011年2月28日 上海美术馆,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上海
陈界仁,《路径图》 ,2006,摄于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2010)
在今天,后冷战的意识形态叙述已经成为一出喜剧,跨国资本的“全球-本土”的诡计已经成为一场肥皂剧。半个世纪之前,“胡志明小道”曾经连接起一种共同的理念与历史想象。在 “后殖民”、“后革命”的今天,“胡志明小道”早已成为冷战时代的一件尘封已久的道具。当我们重新踏上这条小道,试图重新启动它所蕴含着的超越边界的力量,一切都已时过境迁。在当年的冷战系统中所建立起的这条通道,已经被全球资本主义的景观政治肢解、买办和垄断,已经变得支离破碎。“胡志明小道”是一场排演。“排演” 是思想和表达的集结和动员,是从形 式中演生出行动,是知识左派、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对于这些角色的悬置与解剖,是艺术生产的反向运动。在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无远弗届的时代,我们不是生产而是要排演。而“排演”就是在路上,就是 走在胡志明小道上。
“胡志明小道”从 2008 年正式启动, 包括调研(2008-2009)、教育论坛(2009.7)、实地行走 (2010.6-7)、“排演”(2010.9—11)、“剧场”(2010.10—2011.2) 以及“知识插件:无知者的知道”等各项内容,其中在长征空间和上海双年展主展场的“排演”和“剧场”部分构成“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第一幕。在这里展示的,只是整个计划的一个切片。
”排演“(第一幕),长征空间,北京
时间:2010年9月4日至11月14日
地点:北京长征空间
艺术家:陈界仁、刘韡、没顶公司、汪建伟、吴山专、张慧
在胡志明小道的行走过程中,行走者不断面对全球化与资本逻辑、后冷战和后革命的未尽话题,以及演化成全球资本主义的单极霸权的现实,在这个被伪装的一个世界中,似乎人们被均质化而成了无历史观的“世界主义者 (Cosmopolitan)”。所有问题都是从一个非常明确的自由市场问题推进过来的——包括大陆和台湾的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整个论述和历史发展——似乎全世界都是从“西方”到“各方 (local)”这么发展并兴盛起来的,其中穿插着文化多元主义方式去寻找的政治正确的独特性和在地性,同时它的表面的反对力量也可能从国家主义演化为民族主义,进而代表着另一种政治正确的危险。陈界仁是受邀的胡志明小道行走者,但最终没有参与路上21天的对话。展览开幕时,他在长征空间里组织了两场讨论会。现场放有他过去的录像作品(分别是 《凌迟考》、《加工厂》、《八德》、《路 径图》、《军法局》、《帝国边界-I》)。
一般的展览,很少有机会讨论到这件作品放在原先社会脉络里,相对应的社会状况和作品针对性为何?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美学策略?当作品离开原先的社会脉络时,与所谓的“他者”又该如何沟 通? 不可否认的是,两岸对彼此似乎熟习,但大多时候充满误解,这也是任何交流之间必然存在的现象,所以就从“承认我们彼此是不够了解和存在误解”的基础出发来进行讨论。虽然,沟通、讨论等等,在当代艺术上不是什么新形式,但过去这类讨论常常太快就进入到哲学或社会学的抽象论述层次,离开了最基本、具体的社会情况。使得非西方的知识建构只能依附于西方提供的论述, 即便是“反西方中心”的理论,也只能来自于西方内部。或者是任由策展人以一篇抽象概念的论述导言,去涵盖所有作品中的复杂性……
刘韡,《仅仅是一个错误1》 长征空间展览现场,2010
陈界仁,《在帝国的边界上 – 我的游击工作报告》 长征空间展览现场,讨论会,2010
汪建伟 《剩余价值》 长征空间展览现场,2010
没顶公司,《蔓延系列20100904》 长征空间展览现场,2010
“整个蔓延系列的特点是‘写实’,就是基本上所有的形象,形状,内容,全是来源于媒体。这个系列呈现的是我们和媒体的关系,态度,乃至发展。不管是目前大家看到的漫画布艺、装置、雕塑还是这些抽象的装置和绘画,都试图呈现出利用媒体成为媒体,创造媒体这样的基本思路。” ——没顶公司。在这个媒体化的时代,事件本身是怎么样的现实已经不重要,而被媒体处理过呈现出来的那个图像的现实才是我们面对的东西;它也已经成为了构成世界的诸多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发点。
张慧,《空地或晴转多云》 长征空间展览现场,2010
“我们去柬埔寨,去越南,那里有西方的影响,有中国的影响……(就像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反光)几乎所有的“反光”,所有的反射投射在那。”张慧借物理意义的“反光”这个词, 指代观念层面、比如不同地区人们历史 观的互相影响。
“在比较浅的层面,不同地区,不同人有差异性,无法交流互动,形不成共同体; 但如果胸怀大、格局大、气度大,这就可以超越所谓个性(individual),略过对地域性的强调,在大范围内形成共同体。”“承认展厅就是承认视觉世界构建的关系”。张慧说,只要承认有一个“展厅”存在,两张不同色调挂在一面墙上,就是可以互相产生‘反光’影响,相互联系的 “共同体”就可以出现,阻碍两者联系的白墙就会消失。 在胡志明小道上,行走者陆兴华说,如果人类成为multitute(芸芸众生),那么我们就会一起思考。个体相当于是 multitute(芸芸众生)里面的一个器官,不是他一个人的思考。
吴山专,《想象力等于投射乘以透视乘以云的三次方》 长征空间展览现场,2010
例3:物理上来说,星群之间的引力关系错综复杂,不是单一推导而形成的线性关系。
例6: 灭点透视和投射因为有一定的终点,因此它们的结构同样是封闭的,如果透视线在灭点处继续投射,就能形成反透视(也可以说形成新的透视)。例7: 如果把“(”和“)”进行交叉,然后进 行切割,再交叉,再切割,再交叉……这样持续下去,就具有了次方般不断增加的序列形态,排列起来,恰能咬合透视线和投射线的形态。这也正应了题目《想象力等于投射 乘透视乘云的三次方》之意。
”排演“(第一幕),第8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时间:2010年10月24日至2011年1月23日
地点:上海美术馆,“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
艺术家:陈界仁、刘韡、没顶公司、汪建伟、吴山专、张慧
刘韡,《仅仅是一个错误2》 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2010
“把单纯的材质去掉”“这些物更多的价值被调动起来。”“所有这些物通过拼装衔接或者其他方式,包括刨坑都是为了使它们在这个空间中能放得住。”“即使一把椅子在这个现场,也是被吸进去,产生意义的,而这个时候,所谓的作品,是被稀释,甚至消失掉的。”单个物品的独立性在刘韡的工作中是不成立的,他需要的是多个物品同时被调动起来形成的气场。 因此,他反对在利用物的已有的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以各种效果进行陌生化处理;而把多个物放在一起,通过同时对它们进行组装、切割、 再加入新的物等多种方法,首先调动起人们对这些物之间关系的更广阔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