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广西道中

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

时间:2002年7月13日至7月18日

 

策展方案

长征队伍一行于7月12日中午离开江西井冈山,遭遇当日开往衡阳的长途班车临时停运,决定改为搭乘由井岗山开往300公里之外的株州方向的长途客车。由于山路崎岖及修路而引起拥堵,长征主力队伍于当晚21时抵达湖南省株州市。由于随身携带大小近二十件行李及展品,搬运行李过程中,株州当地职业小偷对艺术“瞿广慈”表示了极大关注,”瞿广慈”随身携带的近1300余元永远的留在了株州,也由此拉开了湘江战役的第一枪。

长征队伍于铁路问讯处查出当晚22时即有开往全州的列车,再次出发,于当晚顺利搭乘由南昌开往南宁1557次列车。火车于7月13日凌晨5时30分抵达目的地 – 长征第三站广西省境内隶属桂林市的全州县。

全州县

7月13日至14日

长征队伍在全州县枧塘乡观览蒋济渭的《语录山雕刻》

7月13至14日

全州位于广西东北部,紧邻湖南,长征队伍此行全州的目的是拜访一位自70年代以来,坚持在住地旁的一座石山上进行雕刻的老者。所刻内容多为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元帅将军、英雄人物等,几十年来形成了一座“语录山”。

长征队伍到达距离全州县城以南数公里的枧塘村。经村民指引,发现了几乎遍及整座山头的石林,极为工整地刻有鲁迅、雷锋、各任国家领导、元帅等人物的浮雕头像,最多的是大片毛主席语录摘录文字。蒋济渭是当地村民,文革中的一系列遭遇使性格转变,选择离群索居,连他自己也无法准确的记清楚他是何时拿起刻刀,又是出自何种原因开始进行雕刻的。在与长征队伍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老人逐渐放弃了戒心,与长征队员们交流起来。在被反复的追问为何如此坚持和执着地刻这些人物和毛主席语录时,老先生在纸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看着满山的雕像与文字,无法想象这是由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美术基础、文化不多的老人仅凭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完成的。受到强烈震撼的长征队伍临时决定要拓印语录山的石碑,日后在长征沿途展示和教育。

由于语录山已经受到乡政府的重视,拓碑一事必须经由乡政府同意。傍晚时分,长征一行暂别蒋老汉,回到县城内为拓印工作作准备。当晚,长征一行的胶片摄制组也赶至全州,与先期队伍会合,商量拍摄工作。

7月14日一早,邱志杰联系了乡政府官员商讨拓印语录山事宜。长征队伍购买拓印用品,乡政府派来了一位官员陪同长征队伍及摄制组一行十几人再访语录山。蒋老汉看到拓片惊异不已,官员说,通过拓印将语录山传播出去,给了乡政府工作很大的启发。由于要赶往下一站,摄制组留在语录山继续拍摄工作,而长征队伍一行携带近二十件行李,分乘两辆汽车,经过近七小时的山路颠簸,于当晚十二时抵达广西省龙胜县。

地点:龙胜

7月15日

龙胜县隶属桂林市境内,以龙脊梯田名闻世界。县内各少数名族聚集,以侗族人数最多。长征队伍到达后,在县城购置一只复古款录音机,与女艺术家冯倩钰及丈夫何赞在汽车站汇合,驶向距离县城六十三公里的平等乡红军楼旧址。

在广西道中的集市为艺术摆摊

7月15日

行余三十公里,巧遇原计划中的“广西道中的集市”,两位策展人临时决定在此展开行动,在一卖“包治百病”的假药摊上摆起了“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字样以及长征活动明信片,侗族老乡们纷纷被吸引过来。同时,长征队员们还展示了艺术家宋冬的作品——《转轴——风景系列》的原作,这一奇特的展出方式引起了侗族老乡们的极大兴趣。对于他们所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老乡们纷纷围着邱、卢两位提出了他们的问题,并自觉地替长征活动维持现场的秩序,现场气氛极好。

傍晚时分,几经周折,长征队员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平等乡龙坪村军楼旧址。

宋冬作品《转轴风景》在红军楼展出

7月15日

在红军楼旧址,长征队员们向此地的侗族乡亲们展示了笔记本电脑中英格•甘特的《地图》系列作品及播放了老蒋的FIASH《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显然,此地的老乡们对出现在此的笔记本电脑及数码相机的兴趣远大于播放内容。

宋冬的图片作品《转轴——风景系列》也在红军楼内的木拄上进行了再一次展示。宋冬的摄影是用特殊的转轴相机拍摄的,拍摄时以相机为轴心,人物绕圆心不停的运动,从而在相纸上留下了同一个人的多个身影。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运动的、遇合的关系。侗家鼓楼往往是一个村落的中心,当年红军入侗区奋力扑救从国民党手中保住了这座鼓楼,因而得名红军楼。红军楼方形的结构、园形的柱子,用来展示宋冬这组以圆周运动为工作原理的作品正是天造地设。楼内坐着乘凉的老人和孩子成了此次展览的忠实观众。

长征队伍的车损坏在半路,只得步行回程,途中邱用A门拍摄,拿电筒在空中划出了“长征”字样,众人欣然。

地点:三江侗族自治州

7月16日

冯倩钰作品《四渡赤水之过气胶卷版》在三江风雨桥实施

7月16日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交界处,侗族民俗风情浓郁,风雨桥、侗寨、鼓楼闻名遐迩。

风雨桥是当地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桥梁。类似廊桥的全木制结构,桥面上方由一座座木头亭子将桥面贯穿遮挡,整座桥因未用—根铁钉而著名。到达后策展人发现水很浅,是实施冯作品的绝佳位置。

冯的作品是用拍过明星广告后的废胶片编织成一块块长方形,类似桥板,然后在桥的两岸拉起两根铁丝,将胶片桥板一块块穿进铁丝,胶片排列在河面之上,成为河上与程阳桥并列的另一条与众不同特殊的桥。

冯倩钰与丈夫何赞从清早起就开始为实施作品做准备工作。他们通过网络联络的当地旅行社安排了一位导游钟小姐来协助作品实施。整个实施过程中,冯倩钰及所有的协助她完成作品的人员包括她的丈夫兼助手何赞、当地的两位民工、长征艺术活动执行策展人邱志杰、长征队伍的摄影师沈晓闽、老许等。

下午四时左右,胶片桥顺利搭建成功。此桥引起了一些游客的好奇,纷纷在旁边拍照留影。艺术家冯倩钰走到程阳桥上,远观她自己的这件艺术品,此时的程阳桥上全都是侗族妇女在此摆摊兜售侗族工艺品和首饰,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冯倩钰与卢杰、邱志杰在桥上就她的这座明星胶片桥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讨论。

侗族乡寨夜间放映活动

7月16日

广西的两位艺术家韦军和周少波这时候也从南宁赶来,加入长征队伍。晚上,将在寨子中心的鼓楼广场放映艺术家们的作品。晚上的放映很成功,侗族老乡们时不时被影片中他们从未见过的一些有趣的场景逗的哄堂大笑,除了播放了伊文斯的《风》、韦军的录象作品《第四运动定律》、杨福东的《盗南》、《后房,嘿!天亮了》等艺术电影之外,当晚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的票选结果毫无疑问当属王晶导演、周星弛主演的《鹿鼎记》。据乡民们说,他们这儿已经好多年没有电影队来放电影了,这么好看的电影更是以前的电影队没放过的。介于此,卢大将军临时决定将周星驰增补为本次长征活动参展艺术家。

地点:桂林市

7月17日

长途汽车放映活动

7月17日

广西道中的艺术展示活动今天仍旧继续开展,中午11点,在三江汽车站长征队员们搭上开往桂林的空调大巴。大巴上的VCD正火热的播放港片《蜀山传》,在与大巴司机商量之后,长征队伍将在《蜀山传》放完之后放映韦军的作品《运动中的第四定律》,这个录象作品拍摄的是韦军身着红军装束,倒着行走在南宁街头,在后期制作时,将整段拍摄录象倒放,产生了只有韦军正走,而路上的其他行人却成了统统倒走的戏剧性场面,整段录象约二十分钟,选择在疾驶于山路上的大巴车内播放这个关于行走的短片无疑是非常合适的。随后,还播放了周少波的记录片《越南》,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的作者周少波多年之后来到越南做为一名普通观光客的角度,拍摄制作了这部记录片。车内的观众对播放这两部作品表情各异,有人很认真的从头看到尾,也有人看了一会,觉得索然无味呼呼大睡。

下午三点多,汽车到达桂林长途汽车站。

寻找阿西,桂林市

7月17日

在桂林寻找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神童阿西”。艺术家韦军是广西美协理事,通过美协的关系找到了阿西的父亲,再辗转找到了当年的阿西,今天的谭文曦。谭文曦很热情地接待了长征一行人和摄制组,并介绍了自己的近况。当年少年阿西画的猫和漓江山水画誉满全国,曾被拍为电影《自然之子》。1979年《人民画报》封面上神采飞扬的小阿西形象成为当年中国社会经济上开始改革,文化上开始复苏的重要讯号。

阿西十几岁时改学西式素描,并改名为谭文曦,他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院,后因车祸停学。现在,身有残患的谭文曦在家办了个美术考前班,同时坚持油画创作。谈起当年被造星运动推为神童的经历,谭文曦表示后来学画时不但没优势,还有压力,他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神童”了。他说,一度觉得小时候的画都是胡闹,最近才又反过来喜欢起自己童年时的画来。

地点:阳朔县

7月17日

夜间放映活动,桂林阳朔西洋街

7月17日

天黑时到了阳朔。阳朔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区,阳朔西街的酒巴区是北京三里屯与潘家园的混合,满街都是金发碧眼乐不思蜀的老外,这一独特的语境把《长征》在广西道中所讨论的迁移、记忆、身份、遭遇、误读、传播、踪迹这样一些话题推到了极端。

晚上,长征团队在酒巴街的中心区悬起幕布,为过往的中外游客们放映了一系列录像作品。其中包括伊文斯的《风》、杨福东的《盗南》和周啸虎的《童谣》与《爱欲之旅》等。其间,“瞿广慈”招摇入市,在这里的中外游行者们中扮演了一个超级陌生的“闯入者”角色。

放映持续到午夜结束,《长征》在广西境内各站马不停蹄的奔波至此圆满结束。翌日,一行人返回桂林稍事休整,于十九日分别前后下一站:昆明。

长征队伍在全州县枧塘乡观览蒋济渭的《语录山雕刻》

7月13至14日

全州位于广西东北部,紧邻湖南,长征队伍此行全州的目的是拜访一位自70年代以来,坚持在住地旁的一座石山上进行雕刻的老者。所刻内容多为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元帅将军、英雄人物等,几十年来形成了一座“语录山”。

长征队伍到达距离全州县城以南数公里的枧塘村。经村民指引,发现了几乎遍及整座山头的石林,极为工整地刻有鲁迅、雷锋、各任国家领导、元帅等人物的浮雕头像,最多的是大片毛主席语录摘录文字。蒋济渭是当地村民,文革中的一系列遭遇使性格转变,选择离群索居,连他自己也无法准确的记清楚他是何时拿起刻刀,又是出自何种原因开始进行雕刻的。在与长征队伍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老人逐渐放弃了戒心,与长征队员们交流起来。在被反复的追问为何如此坚持和执着地刻这些人物和毛主席语录时,老先生在纸上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看着满山的雕像与文字,无法想象这是由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美术基础、文化不多的老人仅凭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完成的。受到强烈震撼的长征队伍临时决定要拓印语录山的石碑,日后在长征沿途展示和教育。

由于语录山已经受到乡政府的重视,拓碑一事必须经由乡政府同意。傍晚时分,长征一行暂别蒋老汉,回到县城内为拓印工作作准备。当晚,长征一行的胶片摄制组也赶至全州,与先期队伍会合,商量拍摄工作。

7月14日一早,邱志杰联系了乡政府官员商讨拓印语录山事宜。长征队伍购买拓印用品,乡政府派来了一位官员陪同长征队伍及摄制组一行十几人再访语录山。蒋老汉看到拓片惊异不已,官员说,通过拓印将语录山传播出去,给了乡政府工作很大的启发。由于要赶往下一站,摄制组留在语录山继续拍摄工作,而长征队伍一行携带近二十件行李,分乘两辆汽车,经过近七小时的山路颠簸,于当晚十二时抵达广西省龙胜县。

在广西道中的集市为艺术摆摊

7月15日

行余三十公里,巧遇原计划中的“广西道中的集市”,两位策展人临时决定在此展开行动,在一卖“包治百病”的假药摊上摆起了“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字样以及长征活动明信片,侗族老乡们纷纷被吸引过来。同时,长征队员们还展示了艺术家宋冬的作品——《转轴——风景系列》的原作,这一奇特的展出方式引起了侗族老乡们的极大兴趣。对于他们所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老乡们纷纷围着邱、卢两位提出了他们的问题,并自觉地替长征活动维持现场的秩序,现场气氛极好。

傍晚时分,几经周折,长征队员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平等乡龙坪村军楼旧址。

宋冬作品《转轴风景》在红军楼展出

7月15日

在红军楼旧址,长征队员们向此地的侗族乡亲们展示了笔记本电脑中英格•甘特的《地图》系列作品及播放了老蒋的FIASH《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显然,此地的老乡们对出现在此的笔记本电脑及数码相机的兴趣远大于播放内容。

宋冬的图片作品《转轴——风景系列》也在红军楼内的木拄上进行了再一次展示。宋冬的摄影是用特殊的转轴相机拍摄的,拍摄时以相机为轴心,人物绕圆心不停的运动,从而在相纸上留下了同一个人的多个身影。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运动的、遇合的关系。侗家鼓楼往往是一个村落的中心,当年红军入侗区奋力扑救从国民党手中保住了这座鼓楼,因而得名红军楼。红军楼方形的结构、园形的柱子,用来展示宋冬这组以圆周运动为工作原理的作品正是天造地设。楼内坐着乘凉的老人和孩子成了此次展览的忠实观众。

长征队伍的车损坏在半路,只得步行回程,途中邱用A门拍摄,拿电筒在空中划出了“长征”字样,众人欣然。

冯倩钰作品《四渡赤水之过气胶卷版》在三江风雨桥实施

7月16日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交界处,侗族民俗风情浓郁,风雨桥、侗寨、鼓楼闻名遐迩。

风雨桥是当地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桥梁。类似廊桥的全木制结构,桥面上方由一座座木头亭子将桥面贯穿遮挡,整座桥因未用—根铁钉而著名。到达后策展人发现水很浅,是实施冯作品的绝佳位置。

冯的作品是用拍过明星广告后的废胶片编织成一块块长方形,类似桥板,然后在桥的两岸拉起两根铁丝,将胶片桥板一块块穿进铁丝,胶片排列在河面之上,成为河上与程阳桥并列的另一条与众不同特殊的桥。

冯倩钰与丈夫何赞从清早起就开始为实施作品做准备工作。他们通过网络联络的当地旅行社安排了一位导游钟小姐来协助作品实施。整个实施过程中,冯倩钰及所有的协助她完成作品的人员包括她的丈夫兼助手何赞、当地的两位民工、长征艺术活动执行策展人邱志杰、长征队伍的摄影师沈晓闽、老许等。

下午四时左右,胶片桥顺利搭建成功。此桥引起了一些游客的好奇,纷纷在旁边拍照留影。艺术家冯倩钰走到程阳桥上,远观她自己的这件艺术品,此时的程阳桥上全都是侗族妇女在此摆摊兜售侗族工艺品和首饰,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冯倩钰与卢杰、邱志杰在桥上就她的这座明星胶片桥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讨论。

侗族乡寨夜间放映活动

7月16日

广西的两位艺术家韦军和周少波这时候也从南宁赶来,加入长征队伍。晚上,将在寨子中心的鼓楼广场放映艺术家们的作品。晚上的放映很成功,侗族老乡们时不时被影片中他们从未见过的一些有趣的场景逗的哄堂大笑,除了播放了伊文斯的《风》、韦军的录象作品《第四运动定律》、杨福东的《盗南》、《后房,嘿!天亮了》等艺术电影之外,当晚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的票选结果毫无疑问当属王晶导演、周星弛主演的《鹿鼎记》。据乡民们说,他们这儿已经好多年没有电影队来放电影了,这么好看的电影更是以前的电影队没放过的。介于此,卢大将军临时决定将周星驰增补为本次长征活动参展艺术家。

长途汽车放映活动

7月17日

广西道中的艺术展示活动今天仍旧继续开展,中午11点,在三江汽车站长征队员们搭上开往桂林的空调大巴。大巴上的VCD正火热的播放港片《蜀山传》,在与大巴司机商量之后,长征队伍将在《蜀山传》放完之后放映韦军的作品《运动中的第四定律》,这个录象作品拍摄的是韦军身着红军装束,倒着行走在南宁街头,在后期制作时,将整段拍摄录象倒放,产生了只有韦军正走,而路上的其他行人却成了统统倒走的戏剧性场面,整段录象约二十分钟,选择在疾驶于山路上的大巴车内播放这个关于行走的短片无疑是非常合适的。随后,还播放了周少波的记录片《越南》,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的作者周少波多年之后来到越南做为一名普通观光客的角度,拍摄制作了这部记录片。车内的观众对播放这两部作品表情各异,有人很认真的从头看到尾,也有人看了一会,觉得索然无味呼呼大睡。

下午三点多,汽车到达桂林长途汽车站。

在桂林寻找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神童阿西”。艺术家韦军是广西美协理事,通过美协的关系找到了阿西的父亲,再辗转找到了当年的阿西,今天的谭文曦。谭文曦很热情地接待了长征一行人和摄制组,并介绍了自己的近况。当年少年阿西画的猫和漓江山水画誉满全国,曾被拍为电影《自然之子》。1979年《人民画报》封面上神采飞扬的小阿西形象成为当年中国社会经济上开始改革,文化上开始复苏的重要讯号。

阿西十几岁时改学西式素描,并改名为谭文曦,他曾就读于中央工艺美院,后因车祸停学。现在,身有残患的谭文曦在家办了个美术考前班,同时坚持油画创作。谈起当年被造星运动推为神童的经历,谭文曦表示后来学画时不但没优势,还有压力,他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神童”了。他说,一度觉得小时候的画都是胡闹,最近才又反过来喜欢起自己童年时的画来。

夜间放映活动,桂林阳朔西洋街

7月17日

天黑时到了阳朔。阳朔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区,阳朔西街的酒巴区是北京三里屯与潘家园的混合,满街都是金发碧眼乐不思蜀的老外,这一独特的语境把《长征》在广西道中所讨论的迁移、记忆、身份、遭遇、误读、传播、踪迹这样一些话题推到了极端。

晚上,长征团队在酒巴街的中心区悬起幕布,为过往的中外游客们放映了一系列录像作品。其中包括伊文斯的《风》、杨福东的《盗南》和周啸虎的《童谣》与《爱欲之旅》等。其间,“瞿广慈”招摇入市,在这里的中外游行者们中扮演了一个超级陌生的“闯入者”角色。

放映持续到午夜结束,《长征》在广西境内各站马不停蹄的奔波至此圆满结束。翌日,一行人返回桂林稍事休整,于十九日分别前后下一站: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