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滨唐人街|横滨三年展

唐人街

时间:2005年9月28日至12月18日

地点:横滨

艺术家:陈晓云、姚瑞中、姜杰、长征集体(郭凤怡、胡项城、邱志杰、徐震、赵刚及一名匿名艺术家)

横滨唐人街始建于1871年,时值中国明朝。在它建立后的100多年来,唐人街的主要商事是靠“三把刀”(理发剪、菜刀和裁缝的剪刀),至今这里仍存有一个完善而独立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乡愁被转换为一种互惠互助的经验和策略。在这个自我组织的世界里,我们如何使用文化的视野作为方法,去解构和区分那些可能存在或已熄灭、或已彻底改变的精神/心理空间,以及那些落在个体文化差异和集体无意识因而被遗忘了的记忆空间?所有这一切又是如何被覆盖并被符号化为“日常”?

横滨的历史与今天社会和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唐人街间的联系,让横滨三年展成为实现“长征计划——唐人街”项目的理想环境。“长征集体”由六位艺术家组成,他们分别与长征项目合作并以艺术作品连接起三年展展览空间与作为公共空间的中国城,部分作品因发生在中国城街道上并与在场观众发生了联系而模糊了艺术与普通生活的界限。长征项目组也在三年展及中国城中开展了一项调查。

郭凤怡

null

郭凤怡,《唐人街》,绘画表演,2005

“道学”是中国人根深蒂固世界观,而被移植到世界各地华人社会里的道学理念既成为普遍的生存哲学又被作为甄别民族类群的表徵。那麽基於“道学”理论上的玄学能否具有某种普适性?选择这件作品不是一种现场实验,而是试图寻找一个同一哲学观下的差异场。63岁的女艺术家的绘画是以用一种通灵术对所要描述的物件的想像,并通过自己解码般的转译最终形成一种神秘而诡异的符号图像。她会在主展场建立一个绘画工作室,在现场对从未去过的唐人街进行异地写生(艺术家始终不去唐人街)。艺术家根据自己每天对唐人街的不同“气场”感应而改变自己的原先作品直至艺术家认为完成。

胡项城

null

胡项城,《违章建筑》,装置,2005

违章建筑是指老百姓为了实际生活需要的扩建及一些乡土建筑,这类建筑往往使我们从中确确实实感到类似初期人类建巢穴居的清水般透明的动机。因为在多样的差异性中才使我们真正感受到生的存在,制造违章建筑模型与天然蘑菇的非数字化的生长组合,试图对既定的僵硬的不自然的模式制度的消解与反叛,从而为引申出一种更为符合人性与自然和谐的秩序提供另一类思考。

“违章建筑”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表面引子,其潜层意识是对一个民族文化在时间空间流里的蜕变延异过程历史考量。在中国艺术家以自己的社会道义责任感将理想嵌入行政机制,诱导国家机器与其并行实现 “社会雕塑”。社区文化其在结构上的复杂性和发展过程的自然惰性对全人类具有普遍性,这种发展过程的惰性意识表现在对某种异域“先进性”文化模式上的表面化浅薄抄袭,用对异域文化的想象取代替换本有的一切资源,无疑,这种惰性无论对民族文化自身还是人类文化的多元共构是极其危险的。艺术家以积极的行动试图挽救一场灾难,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工作向人们提出警醒。违章的概念隐含着临时的、可移动的概念,是日常生活对日常制度章法的抵抗丶消解。这种有限的创意在理和法里隐藏着人类的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扩张过程。

姜杰

null

姜杰,《游龙》,2005

《游龙》装置作品是在场地内建立一堵中式墙体建筑,犹如一条在游走的龙。其作品的展示是一个逐渐被观众消解的过程,观众可以拆解并带走建筑上的琉璃瓦直到被破坏完毕。艺术家试图在建立/消解/再建立之间寻找一个事物在主动或被动异变过程的中间节点。龙作为一个民族暗示图式在这里只是被艺术家借用,蕴含表象下的是话语流则是更为宽泛的世界时态文化政治能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个作品构成里艺术家并无对或错的取向评判预设,也许无论对对象是什么,拆分的同时其实也是重新建构的开始,而建立的同时也并置着某一事物的结束。艺术家在一个类似游戏的过程里与观众一起思考人类生存文化史。

徐震

null

徐震,《8848》,2005

徐震的这个作品包含一个喜马拉雅山峰装置,一部在摄影棚里完成的人们在锯下喜马拉雅山峰的虚拟过程录影。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在锯山峰过程所需的所有工具、登山设备等。

作品提出人类对某个“既成事实”的“公共普遍认可”的荒谬性。以“游戏”人类“高度”为契机颠覆和搅乱人们对社会丶历史价值观的已有判断经验。“其实这一切都可能是一场演出”。艺术家制造一个“被移置的公共事实”谎言对应于唐人街这一同样被移置的“空间事实”,从文化意义上质疑“唐人街”被各种不同话语所呈现“事实”的真实面目。同样被质疑还有“唐人街”这个利用各种符号进行民族自我表征、自我体认下的公共有效性实质。这件作品是一个“搅局”,反讽人类对某个“高度”共有的既虚幻又盲目追求,含括对人们由于野心、霸权私欲所引发的当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话语颠倒混乱构成现状。

邱志杰

null

邱志杰,《慢慢来》,绘画、行为装置及表演录影,2005

邱志杰在主展场放置了一幅军事迷彩幕布、两具军事迷彩装饰的舞狮道具,以及一个逗狮绣球。展览期间由5名在唐人街招募来的舞狮者取下道具,从主展场开始表演中国的传统节目“舞狮”,一路直到唐人街。在唐人街沿街表演後再回到美术馆,将道具放回原处展出。表演过程的录像则在现场播出。同时剪辑进的还有艺术家在中国南京理工大学拍摄的学生徒手的舞狮训练过程。

作品以“隐身”(迷彩)—“游戏”(舞狮)—“表演”(唐人街)—“展览”(展馆)牵连方式直接进入民族文化与地缘文化之间矛盾的即刻产生和即刻消解现实主题。这件作品的“行走中”状态亦暗含了“民族文化长征”的喻示。

艺术家企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民族行为符号再现来揭示地缘文化与迁徙者民族文化之间的缝隙以及相同民族族群间本身与生俱来的矛盾性。

姚瑞中

null

姚瑞中,《天下为公行动》,1997-2000

《天下为公行动》是台湾艺术家1997年以来不断在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地(唐人街)进行中的艺术项目。“天下为公”是中国新民主革命创始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个带有强烈理想色彩的立国理念,而被各地唐人街先民作为一种隐逸的政治对应策略。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华人在世界各地大都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建立一个盘踞地,这样的一个被刻意营造的特殊区域内既存在最先移民者的历史记忆,又混杂移植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而华人们在一个自我建构的生活场景里既保持与本土文化的距离又划清与地缘文化的界域。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小社会里,身份、区域化与国际化这些暧昧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抵抗、附和、依赖又相互消解文化图景。

陈晓云

null

陈晓云,《向夜晚延伸的若干个瞬间》,录像装置,2004

影像在这里只是一些暂存的碎片,向夜晚延伸或被夜晚延伸。翻翻你记忆的地窑;爬上你潜意识的阁楼;走到梦幻的后花园;挪开臆梦井口的石板。假设有很多种进入夜晚的方式,假设对时间的进入是可以随感受延展的,而时间只是影像出让给感受的一个礼物。一些没有头绪的情节,昏暗的基调,杂耍般的胡闹,和机械般的戏虐,每一天,当夜晚来临的那一刻,所有的感受叠加在一起,仿佛有根地平线在期待着无数个发生着的现场。

赵刚

赵刚,《哈林区的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群体》,2002

此项目由美国华裔艺术家赵刚于2002年在他纽约哈林区的家中发起,形式为在饭桌前随意的讨论。参与者有美国的非洲裔和华裔艺术家、思想家,包括:Satch Hoyt、Franklin Sirmans、Deborah Grant、Lilly Wei、Brett Cook-Dizney 和 Jeff Sonhouse。讨论围绕着新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可能性展开,涉及美国华裔和非洲裔,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激进主义和革命行为 的相似性、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意义等问题。

匿名艺术家

null

匿名艺术家,《21路围棋》,2005

艺术家是一位在中国80年代末非常活跃的艺术家,之后艺术家隐居中国的南方城市,保持低调生活并致力于围棋研究。

围棋游戏在南北朝由中国传入日本,相互间的棋艺交流亦发生在13世纪。 目前它的主要游戏者分布在中国、日本和台湾三地。而有些大师则是来自台湾而受教育或成长于日本, 围棋是三地共享的文化形象和资源, 联系着三地之间历史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和影响。 《21路围棋》是为当下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冲突提供的文化意义上的解决方案。作品的创意在“多出一路” (实际的围棋格应该是由19路组成),从“博弈”行为本身的“策略”运用具有政治意味。艺术家在一场貌似轻松的游戏中向人们表述了当今一个很敏感又很无奈的亚洲政治经济共存矛盾以及三方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共谋关系——这是一场无始无终的切断传统和常规意识的“博弈”。

这个作品的实施将由实时对弈和现场直播两部分组成。计划是一部分(对弈或转播)在主展场,另一部分在(对弈或转播)在唐人街实施。对弈现场由中国大陆、日本、和台湾的少年围棋手形成对弈局,对弈过程通过实时影像转播在异地呈现。

艺术家决定在这件作品中隐去艺术家姓名与身份。

横滨唐人街始建于1871年,时值中国明朝。在它建立后的100多年来,唐人街的主要商事是靠“三把刀”(理发剪、菜刀和裁缝的剪刀),至今这里仍存有一个完善而独立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乡愁被转换为一种互惠互助的经验和策略。在这个自我组织的世界里,我们如何使用文化的视野作为方法,去解构和区分那些可能存在或已熄灭、或已彻底改变的精神/心理空间,以及那些落在个体文化差异和集体无意识因而被遗忘了的记忆空间?所有这一切又是如何被覆盖并被符号化为“日常”?

横滨的历史与今天社会和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唐人街间的联系,让横滨三年展成为实现“长征计划——唐人街”项目的理想环境。“长征集体”由六位艺术家组成,他们分别与长征项目合作并以艺术作品连接起三年展展览空间与作为公共空间的中国城,部分作品因发生在中国城街道上并与在场观众发生了联系而模糊了艺术与普通生活的界限。长征项目组也在三年展及中国城中开展了一项调查。

郭凤怡

null

郭凤怡,《唐人街》,绘画表演,2005

“道学”是中国人根深蒂固世界观,而被移植到世界各地华人社会里的道学理念既成为普遍的生存哲学又被作为甄别民族类群的表徵。那麽基於“道学”理论上的玄学能否具有某种普适性?选择这件作品不是一种现场实验,而是试图寻找一个同一哲学观下的差异场。63岁的女艺术家的绘画是以用一种通灵术对所要描述的物件的想像,并通过自己解码般的转译最终形成一种神秘而诡异的符号图像。她会在主展场建立一个绘画工作室,在现场对从未去过的唐人街进行异地写生(艺术家始终不去唐人街)。艺术家根据自己每天对唐人街的不同“气场”感应而改变自己的原先作品直至艺术家认为完成。

胡项城

null

胡项城,《违章建筑》,装置,2005

违章建筑是指老百姓为了实际生活需要的扩建及一些乡土建筑,这类建筑往往使我们从中确确实实感到类似初期人类建巢穴居的清水般透明的动机。因为在多样的差异性中才使我们真正感受到生的存在,制造违章建筑模型与天然蘑菇的非数字化的生长组合,试图对既定的僵硬的不自然的模式制度的消解与反叛,从而为引申出一种更为符合人性与自然和谐的秩序提供另一类思考。

“违章建筑”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表面引子,其潜层意识是对一个民族文化在时间空间流里的蜕变延异过程历史考量。在中国艺术家以自己的社会道义责任感将理想嵌入行政机制,诱导国家机器与其并行实现 “社会雕塑”。社区文化其在结构上的复杂性和发展过程的自然惰性对全人类具有普遍性,这种发展过程的惰性意识表现在对某种异域“先进性”文化模式上的表面化浅薄抄袭,用对异域文化的想象取代替换本有的一切资源,无疑,这种惰性无论对民族文化自身还是人类文化的多元共构是极其危险的。艺术家以积极的行动试图挽救一场灾难,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工作向人们提出警醒。违章的概念隐含着临时的、可移动的概念,是日常生活对日常制度章法的抵抗丶消解。这种有限的创意在理和法里隐藏着人类的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扩张过程。

姜杰

null

姜杰,《游龙》,2005

《游龙》装置作品是在场地内建立一堵中式墙体建筑,犹如一条在游走的龙。其作品的展示是一个逐渐被观众消解的过程,观众可以拆解并带走建筑上的琉璃瓦直到被破坏完毕。艺术家试图在建立/消解/再建立之间寻找一个事物在主动或被动异变过程的中间节点。龙作为一个民族暗示图式在这里只是被艺术家借用,蕴含表象下的是话语流则是更为宽泛的世界时态文化政治能指。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个作品构成里艺术家并无对或错的取向评判预设,也许无论对对象是什么,拆分的同时其实也是重新建构的开始,而建立的同时也并置着某一事物的结束。艺术家在一个类似游戏的过程里与观众一起思考人类生存文化史。

徐震

null

徐震,《8848》,2005

徐震的这个作品包含一个喜马拉雅山峰装置,一部在摄影棚里完成的人们在锯下喜马拉雅山峰的虚拟过程录影。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在锯山峰过程所需的所有工具、登山设备等。

作品提出人类对某个“既成事实”的“公共普遍认可”的荒谬性。以“游戏”人类“高度”为契机颠覆和搅乱人们对社会丶历史价值观的已有判断经验。“其实这一切都可能是一场演出”。艺术家制造一个“被移置的公共事实”谎言对应于唐人街这一同样被移置的“空间事实”,从文化意义上质疑“唐人街”被各种不同话语所呈现“事实”的真实面目。同样被质疑还有“唐人街”这个利用各种符号进行民族自我表征、自我体认下的公共有效性实质。这件作品是一个“搅局”,反讽人类对某个“高度”共有的既虚幻又盲目追求,含括对人们由于野心、霸权私欲所引发的当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话语颠倒混乱构成现状。

邱志杰

null

邱志杰,《慢慢来》,绘画、行为装置及表演录影,2005

邱志杰在主展场放置了一幅军事迷彩幕布、两具军事迷彩装饰的舞狮道具,以及一个逗狮绣球。展览期间由5名在唐人街招募来的舞狮者取下道具,从主展场开始表演中国的传统节目“舞狮”,一路直到唐人街。在唐人街沿街表演後再回到美术馆,将道具放回原处展出。表演过程的录像则在现场播出。同时剪辑进的还有艺术家在中国南京理工大学拍摄的学生徒手的舞狮训练过程。

作品以“隐身”(迷彩)—“游戏”(舞狮)—“表演”(唐人街)—“展览”(展馆)牵连方式直接进入民族文化与地缘文化之间矛盾的即刻产生和即刻消解现实主题。这件作品的“行走中”状态亦暗含了“民族文化长征”的喻示。

艺术家企图通过这样的一个民族行为符号再现来揭示地缘文化与迁徙者民族文化之间的缝隙以及相同民族族群间本身与生俱来的矛盾性。

姚瑞中

null

姚瑞中,《天下为公行动》,1997-2000

《天下为公行动》是台湾艺术家1997年以来不断在全世界各地华人居住地(唐人街)进行中的艺术项目。“天下为公”是中国新民主革命创始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个带有强烈理想色彩的立国理念,而被各地唐人街先民作为一种隐逸的政治对应策略。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华人在世界各地大都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建立一个盘踞地,这样的一个被刻意营造的特殊区域内既存在最先移民者的历史记忆,又混杂移植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而华人们在一个自我建构的生活场景里既保持与本土文化的距离又划清与地缘文化的界域。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小社会里,身份、区域化与国际化这些暧昧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抵抗、附和、依赖又相互消解文化图景。

陈晓云

null

陈晓云,《向夜晚延伸的若干个瞬间》,录像装置,2004

影像在这里只是一些暂存的碎片,向夜晚延伸或被夜晚延伸。翻翻你记忆的地窑;爬上你潜意识的阁楼;走到梦幻的后花园;挪开臆梦井口的石板。假设有很多种进入夜晚的方式,假设对时间的进入是可以随感受延展的,而时间只是影像出让给感受的一个礼物。一些没有头绪的情节,昏暗的基调,杂耍般的胡闹,和机械般的戏虐,每一天,当夜晚来临的那一刻,所有的感受叠加在一起,仿佛有根地平线在期待着无数个发生着的现场。

赵刚

赵刚,《哈林区的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群体》,2002

此项目由美国华裔艺术家赵刚于2002年在他纽约哈林区的家中发起,形式为在饭桌前随意的讨论。参与者有美国的非洲裔和华裔艺术家、思想家,包括:Satch Hoyt、Franklin Sirmans、Deborah Grant、Lilly Wei、Brett Cook-Dizney 和 Jeff Sonhouse。讨论围绕着新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可能性展开,涉及美国华裔和非洲裔,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政治激进主义和革命行为 的相似性、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意义等问题。

匿名艺术家

null

匿名艺术家,《21路围棋》,2005

艺术家是一位在中国80年代末非常活跃的艺术家,之后艺术家隐居中国的南方城市,保持低调生活并致力于围棋研究。

围棋游戏在南北朝由中国传入日本,相互间的棋艺交流亦发生在13世纪。 目前它的主要游戏者分布在中国、日本和台湾三地。而有些大师则是来自台湾而受教育或成长于日本, 围棋是三地共享的文化形象和资源, 联系着三地之间历史文化和经济的互动和影响。 《21路围棋》是为当下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冲突提供的文化意义上的解决方案。作品的创意在“多出一路” (实际的围棋格应该是由19路组成),从“博弈”行为本身的“策略”运用具有政治意味。艺术家在一场貌似轻松的游戏中向人们表述了当今一个很敏感又很无奈的亚洲政治经济共存矛盾以及三方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共谋关系——这是一场无始无终的切断传统和常规意识的“博弈”。

这个作品的实施将由实时对弈和现场直播两部分组成。计划是一部分(对弈或转播)在主展场,另一部分在(对弈或转播)在唐人街实施。对弈现场由中国大陆、日本、和台湾的少年围棋手形成对弈局,对弈过程通过实时影像转播在异地呈现。

艺术家决定在这件作品中隐去艺术家姓名与身份。